编者按 城市是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为了控制这只巨兽的无序奔跑,从前到现在无数人为之付出了思考和努力。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源于欧洲,自工业革命开启了针对城市化的反思后,在19世纪展开了城市规划的实践大潮,其中一种方式是拆除原址大兴土木,其典型例证即巴
黎改建;另一种则是向郊区扩张,其代表作是英国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这一理论的影响逐渐遍及全球,并随之在各地发生曲解与异化。
就美国而言,对于田园城市理念的延伸即大郊区化发展,并由此踏上一条“不归路”。虽然这一模式持续受到各方质疑,但根据美国最近几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此趋势或将继续引领这个庞大国家的下一个10年。由此需要提出的问题是:中国是否也要走上同样的道路?
城市规划:反思美国郊区化
对于田园城市思想一个最为显著的“异化”,即美国的大郊区化进程。
同为世界超级大国,人们爱将中国的发展与美国相比。想象中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即为人手一辆小轿车,早上驱车前往“downtown”工作,下班后回到郊区的独栋别墅,假日全家开着SUV一路驰骋在漫长的高速公路上等等,这是在说哪儿,中国还是美国?
事实上,生活在中国却做着美国梦的人并不在少数。“美国人均私家车超过1辆,中国每100人才有7辆小轿车”,这样的数字比较不知想要说明什么问题,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现实背景是:两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差异悬殊,城市化道路不可“雷同”。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群郎是留美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美国城市郊区化问题,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他告诉记者,如果以美国郊区的定义做衡量标准,中国根本没有“郊区”。两国虽然国土面积相近,但中国的人口密度以及人均占地面积都无法与美国相比。美国那种低密度的住宅形式显然并不适用于中国。
大洋彼岸,美国的专家和学者们也在思考郊区化的未来,有一种倾向是鼓励人口重新向城市集中。福布斯中文网的一篇报道表示,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正在考虑修改建筑法规,允许开发300平方英尺(约28平方米)甚至更小的户型,以此来容纳更多人口。然而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却显示出相反的趋势,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各都市区的人口增长90%都出现在郊区。
结合其他一些分析,该报道得出最终结论:美国郊区化将持续下个10年。当记者问及对这一理论的看法,孙群郎表示不只是下一个10年,甚至在此后的20-30年中,美国郊区化都会进行下去。他认为虽然从国家政策角度希望提高住宅密度、限制人口发展,从而更好地保护农田和森林,但是只要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改变,政策效果将十分有限。
孙群郎不无忧虑地表示:“美国模式看起来确实很美好,每一个人也都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问题是假如每一个人都将这种权力付诸现实,我们将没有耕地,没有大自然,光是住房就可以将整个地球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