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河南省保障房建设最为重要的一年,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房43万套以上,加上续建项目,在建保障房超过100万套,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我们积极探索,有效推进。截至2012年11月底,新开工43.37万套,基本建成22万套,超额完成与国家签订的年度责任目标。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立足省情,统筹谋划
河南省人多地少,城镇化水平低,发展质量不高。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河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的问题。2011年,省委、省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吸纳160万以上农村人口进城的发展目标,明确把“住房牵动”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快速集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前提,把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在制订全省住房发展规划时,我们确定了住房保障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考虑了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和我省实际,在继续解决好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基础上,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了住房保障范围;计划“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210万套保障房。
二、多措并举,创新模式
一是政府投资建设,融资平台支持。去年,省级融资平台第一批核准152个保障房建设项目,贷款规模76亿元。二是用工企业自建。支持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内用工集中的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投资建设公租房,财政给予奖励补助。三是商品房开发配建。规定商品住房开发按照不低于规划建筑面积10%的比例配建公租房或廉租房。四是企业建设,政府回购。前期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土地采取有偿出让,将套型结构、建设标准、租金水平、提高配套商业房建设比例等作为前置条件,招标选择开发企业投资建设公租房,再由政府适时回购。五是在迁村并城中,由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组织征收补偿对象集中建设、集体管理公租房,既扩大了公租房房源,又方便了群众自有房屋的出租管理。
三、纵横联动,健全机制
一是健全目标推进机制。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台账,责任到人。坚持周巡查、月督察、定期通报、约谈等制度。二是建立多部门协调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实行分工负责,联审联批,协同推进。三是完善资金筹措机制。不断优化省级财政支出结构,筹措资金对市、县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奖补。市县财政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地方债券及预算安排、统贷统还等渠道,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同时,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四是强化土地保障机制。畅通绿色通道,采取单独组卷、随报随批、先行用地等措施,确保2012年1864.75公顷保障房建设用地及时落实到位。五是规范分配入住管理。建立省辖市“三审两公示”和县(市)“两审两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完善保障性住房预分配制度,将分配程序前置,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取消公租房收入限制,准入审查时限缩短到50个工作日内。
四、突出重点,提升品质
一是抓住房质量。严把5个关口,即工程招标审查关、施工图审查关、建筑材料进场关、监理关和竣工验收关。对所有项目实行永久性标识牌制度、分户验收制度和质量终身责任制。深入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年”活动,加强人员培训和质量巡查。同时,创新监管方式,全省聘请近3000名社会义务监督员。二是抓项目选址。做到“三不”,即对选址距离中心城区过远、缺少配套基础设施的廉租房和公租房项目不予审批;对配套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基本入住条件的项目一律不组织验收;对不按要求配建廉租房或公租房的商品房开发项目,不予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予办理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三是抓基础设施配套。做到所有集中建设的保障房项目,其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与保障房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五、推进有序,成效明显
2012年,我省保障房建设目标全面完成,保障房布局更加合理,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投资410亿元,为6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进城农民工及新就业人员提供住房保障。其中,郑州市今年仅公共租赁住房就投入使用1.4万多套,解决11.8万进城就业人员居住问题,带动关联产业增加值达到48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解决了困难群体住房问题,而且在加快城镇化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以及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3年,我省将继续努力,再开工各类保障房40万套,基本建成26万套,逐步实现由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由多种保障房并重向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转变,进一步发挥保障房在拉动经济增长、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