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理念。目前城市化的观念好像就是物理空间环境的变化,所以我们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一个因素就是把原来属于乡村的地域划入城市空间地域。但是更严格地说,这种城市化可能是不完全的城市化,甚至是空心的城市化。因为城市化的核心应该是人的全面的现代化,包括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知识结构等等的现代化。现在全社会都关心的农民工问题背后就是拿什么来衡量城市化。成百上千万的农民工兄弟姐妹生活在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已经城市化了。但是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现代化的好处,他们离真正的城市化还很远。
还有很多与城市相关的理念问题,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城市化过程中尤其重要。我们所要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现代化,而是未来可持续的现代化,不能我们这代人把所有的资源(包括土地)都耗竭光了。所以我觉得城市化首先要考虑的是理念的问题。
其次是城市发展背后的制度要素。要想理解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各种现象,核心是了解其背后的各种制度安排。例如,前面谈到的中国城市发展定位太高太全,其背后的制度原因是我们当前城市发展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不合理,越是定位高、定位全的城市,越有可能从中央或上一级的政府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或重大项目,越有可能形成正反馈循环,在激烈的城市发展竞争中实现高速发展。因此,要想改变观念,做到资源配置的科学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城市发展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制度安排。
还有就是城市化涉及到的资源。目前大家关心的是资源配置的科学化问题,这里面包括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科学化,城市规划的变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创新等等。核心问题是各种资源怎么能够非常好的利用起来,这里有各个方面的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我们过去过于注重一个城市的有形资源的利用,其实一个城市的无形资源,如文化资源等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匹兹堡市的转型升级中文化社会资本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美国中小城市发展借鉴
笔者从1991年博士毕业开始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后,20多年走过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上百个城市,除了一些自然或历史名城外,真正有特色、印象深的并不多。但2007-2008年笔者在哈佛访问期间受到一些邀请走过几个美国的中小城市反倒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个城市是加州圣塔芭芭拉市。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就在这个小城中。这个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恬静自然。圣塔芭芭拉市的飞机场非常朴实简单,反观我们国内,不管城市多大,只要有飞机场,一定都是宏伟高大的建筑,造成不少的浪费。圣塔芭芭拉所反映的和谐求实的心态是我们城市化过程非常需要的。
第二个城市就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市。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这里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对这个城市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直到今年6月份随中国工程院代表团参加中国特色城市化研究调研,才对这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和这种变迁的源动力真正有所了解。这种源动力就是不断创新的精神。匹兹堡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变革,它从一开始作为资源型的产煤城市,到后来成为钢铁制造业的中心,到现在是以信息和医疗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中心,中间经历过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1970年代由于炼钢技术变革的冲击,钢铁工业在短短几年内垮下来的惨痛经历。十几万钢铁工人失业,背井离乡,整个城市的房地产业至今尚未恢复。但尽管其支柱产业受到沉重打击,这个城市的创新精神没有改变,从而使得其能够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正是在这种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的支撑下,匹兹堡努力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作用,突出城市文化和社会资本的功能,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城市的转型与复兴,使其成为全世界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焕发青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典范。
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的城市化
首先是舍得放,也就是能够割舍,敢于放弃。我们每个城市什么都想做,最后一看什么也没做好,还不如集中一点,发掘这个城市自己的优势,长期做下去,可以真正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城市。其实大家仔细想想,我们走过的很多地方,真正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就是那个城市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在某一个方面所形成的特色。所以,我们的城市规划在战略定位和规划上敢不敢有所创新,敢不敢有所放弃?现在很多城市讲发展战略,其实所谓战略就是要有所舍弃。
第二就是慢一点。剑桥前几年迎来了八百周年校庆,笔者正好到那里去开会,看他们好像也没有搞什么特别盛大的纪念活动,但在街上挂了很多小旗,这面小旗上是牛顿的手稿,那面小旗上是DNA的标志,还有的小旗是著名乐曲的谱子等等,对于剑桥来说这些就够了。剑桥大学800年有很多东西流行了又过去了,最后积淀下来的就是这些传世之作,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有一件就足以让其傲立于世,更何况有这么多,让人真正感觉到这个大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地位。
城市跟大学一样,具有足够的包容性,能够容纳各种的时尚和流行;但是城市又是严苛的筛子,那些禁不起风吹雨打的,耐不住改朝换代的,都逐渐被淘汰掉了;而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过得了不同朝代的金睛火眼的就随时间沉淀下来,成为城市宝贵的财富。而这个筛选积淀的过程需要时间,不能太快。所以我想有些东西还是稍微慢一点有好处,矛盾的暴露需要时间,人们的品味形成需要时间,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时间。
第三是可持续。我们讲生态资源的可持续讲得多,落实得远远不够。中国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不仅仅是大城市的事情,也开始蔓延到很多中小城市。这种生存环境的恶化给我们造成的当期损失以及给我们后代所带来的负担远远要超过我们目前的任何估算。如果中国的城市发展再不把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高速的中国城市化可能会给中国带来环境和生态的更大挑战。
同时,制度建设中的可持续性也非常关键。例如我们对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关注不够。但没有一个健全的公共财政体系,很多地方的城市化就很难持续下去。我们有很多地方政府有各种创新,但如果真正能够跟老百姓的长远利益相一致,这种制度创新就是可以持续下去,否则也是昙花一现。(薛 澜 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