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在今年的“两会”上,致公党中央的代表作了大会发言,提出通过对产业、城市、生态和民生4个主要因素的综合治理,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城市服务功能滞后、人才结构单一、就业矛盾突出、生态衰退和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
“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及资源的不可再生,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若不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及时实施经济转型,资源型城市将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衰退。”致公党中央在提出的《推进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提案》中分析说。
致公党中央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对产业、城市、生态和民生4个主要因素的综合治理,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对此,该党派提出:
一是要因时、因地制宜,不同发展周期、不同资源类型的城市选择不同转型路径。处于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其转型的路径选择会有所差别,而资源型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对待各转型要素的转型尝试也各不相同。资源型城市科学地选择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径,有利于其实现较快平稳地发展,达到转型目的。从发展周期角度看,资源型城市分为兴起期、繁荣期和衰退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由于其面临的困难程度不同,其所能选择的转型路径也会随着自身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开采的资源类型角度看,资源价值和属性不同,其城市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破坏特征都有差别,导致不同城市的转型路径不同。
二是要发挥企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要明确资源开采企业责任,在规划资源开采之初,综合考虑、合理统筹资源开采、循环利用、生态恢复等全部环节。在开采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和防止对环境生态造成不可逆的污染;在开启新矿坑、巷道的同时,对废弃的矿坑、巷道进行生态恢复。
三是要以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作为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重视城市园区循环化改造,把园区循环化改造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进行统筹规划。园区所在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区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现状及园区特点,确定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进而全面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大产业链的延伸力度,发展接续产业,扩展资源型产品的加工深度,使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制定税收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兴产业,选择适合当地资源禀赋且有市场前景的产业,促进新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不依赖资源的新兴产业群,从而达到转型目的;要扶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国家应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安排上给予资源型城市优先考虑;设立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集中扶持资源型城市发展一批能充分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项目。
五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协调解决好产业发展和环境整治的关系,完善矿山环境治理及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促进节能减排,控制工业“三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将经济增长、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创造宜居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转岗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安置工作,通过提供创业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转型人员个人创业和自谋职业,形成良好的个人创业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