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影响着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退化面积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有些城市已经被荒漠包围,沙尘天气频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五省区,该五省区荒漠化土地占全国荒漠化土地的95.3%,沙化土地占全国沙化土地的93.4%。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全国治沙和荒漠生态恢复建设的可调污水200亿吨以上(不考虑漏报因素),可再造可牧草场林地1.2亿亩以上,形成有效的防护带,并不断推进扩大。减少污水排放量200亿吨以上,污水减排30%。治沙和荒漠化恢复建设减少了风沙源的面积,发挥阻沙挡沙和净化空气的作用,有效地减少浮尘、杨沙和沙尘暴等恶劣天气过程。还可以增加畜牧业产量,积极有效地支援欠发达地区发展,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发展。
在我国,调“污”治沙的自然条件成熟。巴彦卓儿、鄂尔多斯、榆林、包头、呼和浩特、张家口等城市基本处于荒漠包围之中,这些地区可以率先进行调“污”治沙和荒漠生态建设工程试点。酒泉、银川、大同、北京一线城市距离华北沙漠和荒漠区前沿一般不足200公里,比这些城市到其水源地的距离近很多。锦州、承德、朝阳、沈阳城市群一线城市距离辽西荒漠干旱区和科尔沁沙地前沿100多公里,条件比较好。天津济南一线城市群距离黄河口盐碱荒漠区也不足200公里,具备一定的条件。很多中小城市处于干旱区,可以就近进行农灌、牧灌、林灌,解决污水出路,改善局部环境。
调“污”治沙的技术条件成熟。据初步测算,全国治沙和荒漠生态恢复建设的可调污水每年达到200亿吨以上,污水资源丰富。到“十二五”末,主要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以上,为治沙和荒漠生态恢复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污水资源,调“污”治沙不增加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建国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水力建设,农业水力建设和管理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土洋并举、方式多样、规模不一、因地制宜的技术体系。我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和荒漠生态保护和建设,确定了以恢复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批防沙治沙重点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防沙治沙和荒漠生态恢复建设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成果。调“污”治沙和荒漠生态建设工程不需要一次性投资集中建设,可以统一规划,分散实施,逐步推进,可操作性好,机动灵活。
调“污”治沙的政治和国力条件成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和荒漠生态恢复建设,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并付出了巨大努力。初步测算,全国调“污”治沙和荒漠生态建设工程总投资约2600-3000亿元。运行费用每年不超过100亿元。我国GDP总量近50万亿元,国力足以支持调“污”治沙和荒漠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和运营。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邢吉华提出如下建议:
一、国家组织有科研单位开展调“污”治沙和荒漠生态建设工程专项研究。
二、制定调“污”治沙和荒漠生态建设国家规划、技术指南等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性文件。调“污”治沙和荒漠生态建设工程可以统一规划,分散实施,逐步推进。这种建设模式,需要有统一的国家规划等技术指导和技术规范等技术支持。
三、制定调“污”治沙和荒漠生态建设配套政策。调“污”治沙和荒漠生态建设是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建、环保、牧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涉及到城市和牧区,涉及到国家、社会、企业、个人投资和生产、经营,涉及到国家公用事业和多方面经济利益,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情况非常复杂,应制定系统、完善的配套政策。
四、积极开展调“污”治沙和荒漠生态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巴彦卓儿、鄂尔多斯、榆林、包头、呼和浩特、张家口等处于荒漠包围之中,地处荒漠化进程的要冲,进行调“污”治沙和荒漠生态建设工程试点的规模小、内容全、作用大,能够以较小的投入取得全面的成果和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