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经济每月谈”,杭州国际城市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主任、吉林省四平市长、河南省新乡市副市长应邀出席,就“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就如何解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并且这一数字仍在以每年平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然而,在各地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地方也出现了诸如医疗卫生、城市住房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好城镇化速度和整个城市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对此,杭州国际城市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主任王国平表示,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承载力问题,需要顶层设计予以解决。“中国的城镇化可能要选择的是城市群的东西,也就是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讲的,大中小城市碎块化,承载力确实要和每座城市相适应,不能超过这个承载力的极限,如果超过了承载力的极限,无论是大的也好、中的也好、小的也好,都会有问题。还有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手续怎么办。这些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的前提是一定要做深入细致地调查和研究,集思广益,取其善者而从之,最后由决策者来做出正确决策。”
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户籍制度改革如何与城镇化相协调的问题。对此,吉林省四平市委副书记、市长石国祥表示:“我们城镇化就是解决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户籍必然要有一个由双轨向趋同的目标转移。我觉得一定要坚定走下去,关键的问题是制度要跟上。现在我们国民待遇不相同这个问题要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包括教育的问题,这个要同步了,可能是我们期盼的目标。”
石国祥还说,要想推进城镇的建设,一定要研究城镇生产要素的聚集,来支撑这个产业的聚集,才能形成城镇发展的格局。这才是中国城镇化进程当中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改革开放30年以来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就是生产要素集聚的单向和不可逆的流动,使得我们造成很多失衡的问题。我们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本都在向高端城市聚集,比如说广州、深圳、上海、北京,这是最一线的。同时,发达地区在吸引着很多生产要素的聚集,30年之后我们的城镇在生产要素上,全域而言我们存在着很大的空壳化的现象,要想推进城镇的建设,一定要研究城镇生产要素的聚集,来支撑这个产业的聚集,才能形成城镇发展的格局。”
而在河南新乡市副市长刘森看来,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新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能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红利。刘森表示,目前,中国的发展并不平衡,城市发展也不平衡,未来发展不可能千篇一律。他建议,适时召开全国范围内的镇域发展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些具体问题。“提点建议,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中央高度关注。但我们在议论这个事情的时候,往往在领导层面、专家学者层面议论过多,基层在想什么,探索什么,需求什么(未必很清楚)。我们现在推动城镇化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因为中国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可能千篇一律。是否能够召集全国不同县城,包括乡镇和部分村,哪怕再穷、再富,搞一次研讨会,全国再开一次推动镇域发展的大型会议,这是我个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