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四大节点
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势必遭遇四个节点,具体而言就是:干什么、在哪儿干、土地从哪儿来及钱从哪儿来?
第一个节点:干什么?
作为一县之域,都面临着产业选择的难题,无论是县域还是地区,都需要制定一二三产业比重的指标。其实,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不应该成为县域发展的目标,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树立发挥比较优势的思想。
第二个节点:在哪儿干?
城市是产业中心、人居中心、财富创造中心、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中心,同时也是消费中心,扩大国内消费,重点和主要平台在城市,所以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积极,就是要提高城市化自觉性,不要以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来抑制城市化、反城市化。稳妥,就是要顺应城市化的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所谓新型城市化,第一,它是居民农民、城乡平等分享城市化成果的城市化;第二,它是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的城市化;第三,它是内升动力推动与外部动力推动相结合的城市化;第四,它是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化;第五,它是集中型的城市化。
集中型的城市化有4个不同层次的注释。第一个层次是较高的城市化率,中国城市化率至少应在80%以上。第二个层次是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的较高比重。中国未来实现城市化之时,大概千万级以上城市人口的超级城市有十几座,300万到1200万人口级的城市大概有几十座,100 300万的有100座左右,50 10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大概有几百座,50万人口以上1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大概有1400 1500座,小城镇将近2万多个。第三个层次是若干都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现在的11个大都市群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9%,11个都市群地区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也就是用6%的国土面积容纳了近40%的人口。今后这些区域的国土面积不会增加,而人口和产业的比重仍将会增加。第四个层次是紧凑型城市化。就是城市空间的紧凑型部署,用较少的土地来容纳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产业。
第三个节点:土地从哪儿来?
要解决用地问题,一是要突破政策的约束,二是要协调利益关系。
第一,要分清土地现在有几大功能。第一个功能,土地是财富之母,是生活、生产区域不可离开的物质基础。第二个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资本、是资产、是要素。第三个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第四个功能,是再分配的重要杠杆。
第二,城市用地是更集约的用地。满足合理的城市化用地,既不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任何威胁,同时又是坚持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重要前提。即使80%的人口进城了,即使达到80%以上的城市化率,城市用地占国土面积的1.2-1.3%就可以满足需求了。城市化用地的增量与农村居民点的用地减量,存在着一个后者大于前者的置换关系,现在没有置换出来,是要保护农民宅基地的权益,是因为政策滞后。如果达到80%的城市化率,那么将有4 5亿的农民进城,城市人口将增加5-6亿。那么,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上限大概是5000 6000万亩,但是农村聚集点可以置换出来的耕地,可以达到1亿亩以上。所以,现在需要的是突破土地政策的约束。
第四个节点:钱从哪儿来?
钱、技术、人才都是要素,是可以流动的。钱是资本,向着高回报地区流动。县域要打造软硬环境,要使人赚到钱,这样才能得到有序发展。人才也会向着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环境和区域流动。
县域切忌在城市化问题上相互攀比。我们应该放手把县城建设为中小城市。在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应进一步提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协调发展的思路。首先,没有城市化支撑的工业化将支付极高的成本。当然,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但是工业化不是惟一的动力,而是多元的动力在推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要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要依赖于工业化水平提供的物质技术作为支撑,要依赖于城市化提供的市场需求。信息化是装备的基础。信息化装备工业化、装备城市智能化、装备农业,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基础。信息化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应,改善劳动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牛凤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