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的能源浪费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光鲜十足的城市亮化耗资惊人。有些城市不惜花费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购买装饰灯,而这些构造繁琐的景观灯,每年的运行和维护费用就是一个巨额数字。
据云南省曲靖市中心城区亮化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透露,从2009年9月份全面实施城市亮化工程以来,截至次年11月,仅一年时间,曲靖市就投资超亿元对曲靖城区的标志性建筑、楼梯、节点进行亮化。
据报道,江苏省常州为迎接第十七届省运会,实施“一路两区”景观照明工程。整个工程2010年1月开工建设,当年9月全面完成亮灯,总投资达2.9亿元。消息一出,引起社会一片质疑声,有人直指此为“面子工程”。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70%参与调查的网友对此项工程投了反对票。
本刊记者今年初在昆明调研时发现,有些路段安装的节能灯,不足十米就有一盏。“这里晚上几乎没行人,只是偶尔会有车辆通过。这种像栽玉米似的高密度安装照明灯,实在没有必要。”附近一位居民说。
除前期高额投入外,电量消耗不可小觑。2011年7月6日,冯世良还在媒体撰文,指陈城市过度亮化造成能源浪费:“北京城市景观照明一年的用电量相当于秦山核电站一年的发电总量。”更有媒体统计,上海的景观灯,一天耗电量达到20万千瓦,相当于整个城市总耗电量的2%。
据科技部公布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显示,如果全国的户外景观灯(共约600万千瓦)在午夜至凌晨时段及时熄灭,那么每年可节电88亿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46万吨。
与大量浪费电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煤电告急,电力缺口甚大时,有些城市会对工厂和居民采取限时供电和拉闸限电的措施,而城市景观灯却整夜灯火通明,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以致百姓私下抱怨:“繁华大街亮晶晶,小巷昏暗看不清,面对空调手摇扇,守着冰箱喝热汤。”
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不少城市纷纷打出“低碳城市”的概念,即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城市亮化浪费钱财、浪费能源等问题不解决,"低碳城市"的目标只能是纸上谈兵。”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绍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城市亮化要体现城市的节能意识,这是一座城市应具有的品质和责任担当。”
被忽视的光污染
近年来,在不少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光芒四射的城市亮化背后,除大量能源消耗外,光污染也悄然侵入了居民生活。
最近,本刊记者走访了多家装饰建材市场。北京南二环一家窗帘店老板说:“在以前,这种遮光布主要是宾馆、照相馆使用。而现在,家居也普遍使用。我这里每天至少有三五个顾客来为自家订制遮光布。”
医学表明,光污染对人体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河南省人民医院激光室的董道权博士认为,眼睛长期暴露于光污染环境中,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损害,导致视力下降,白内障等眼病的发病率会增高。对孩子来讲,光污染还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使患近视的风险成倍增加。
有关专家还认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在适应日夜交替自然规律中生息的。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一味搞“不夜城”,就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后果。比如把彩灯缠绕在树上,有些树就在电灯的炙烤下慢慢老化、死去。
从各地情况来看,近年来光污染投诉率不断上升。但因为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光污染”种类、污染标准以及处罚难以界定。同时,已出台的管理规定也因为缺少罚则,使得“光污染”治理成为空白。
据了解,欧美许多国家也曾经有过城市亮化的兴盛期,但眼下,世界不少著名城市已开始理性、有选择地亮化。比如在伦敦、巴黎、罗马、雅典、东京等世界性大城市,夜晚大规模被人工灯火照亮的景象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