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追求城市亮化,不但大量消耗能源,而且还制造光污染,既违背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
“中国很多城市的夜晚太亮了,其亮度已远超国际标准。当发达国家在和光污染作斗争的时候,中国却在重蹈它们几十年前的覆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著名照明专家肖辉乾说。
本刊记者在各地调研发现,有些城市单纯追求多色彩、高亮度,建设和配置不切实际的大规模、超豪华照明工程,不但大量消耗能源,加剧供用电紧张,也造成了光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和谐的居住环境。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应对一些地方过度追求城市亮化进行必要控制,使城市建设往科学、宜居的方向发展。
“城市亮化”逐渐异化
据专家介绍,城市亮化主要满足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生活需求,以路灯照明、标志性照明为主;二是商业性需求,比如城市步行街、霓虹灯、彩灯、商业橱窗、广告灯饰以及街区灯饰的亮化等;三是公用的标志性需求,比如历史性建筑照明,节假日启用的标志性、大街的轮廓照明,等等。
当今,城市亮化被不少地方视为时髦,不但一二线城市“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建设“不夜城”,而且三四线城市也争相效仿。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糖尿病治疗中心院长冯世良曾长期关注城市亮化问题。“每当日落西山,华灯初上,城市黑夜亮如白昼,霓虹灯闪烁,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给人最深的印象。大城市如此,小城市也是如此。”
还在一年以前,冯世良就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担忧:“这股亮化潮正席卷着全国。不仅是建筑、街道、公园、广场、桥梁、河岸、大树、草坪、居民楼,连古建筑也装上了泛光灯。”
事实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市的夜晚,不但标志性建筑上彩灯通体透亮,甚至有些尚未形成居住规模的新城区,不管位置有多偏僻,街道上有没有行人,其亮化标准也不逊于老城区的繁华街道。
各地缘何热衷城市亮化?2012年8月29日,浙江省杭州市副市长俞东来在“市区2012年亮化提升工程工作会议”上说:“亮化工程不是形象工程,它能够催生夜间经济,一般能够提高15%至20%的夜间消费。”
“事实证明,一条特色街如果没有很好的亮化氛围,那商业人气、消费吸引力就会受影响,商家的生意就不好做。同时亮化工程更是一个旅游产品。比如上海黄浦江两岸、广州珠江两岸,以灯光亮化为旅游主题的乘船夜游已经成为一项热门旅游产品。”俞东来说。
这位副市长的话,在城市管理者中很具有代表性。不少地方城市管理者对城市亮化极为重视,有些地方甚至还专门设置了“亮化办”、“光彩办”等机构。
但是,近年来各地城市亮化逐渐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有些城市无论群众是否需要、是否有商业价值,都强制性规定沿街建筑要有轮廓照明;二是在照明灯具、灯型的设计上盲目追求高亮度、多色彩、大规模,灯杆越来越高、功率越来越大,缺乏对光效和节能的认识。
不容否认,城市亮化可以美化市容,提升城市品位。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这项工程在百姓心目中,也很容易与“面子工程”扯上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