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西部的特大中心城市,理应肩负起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蔡继明看来,成都不仅有条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还应当进一步向西开发,向欧亚大陆发展、“要应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应当坚持沿海和沿边开放双管齐下。”在沿边开放战略中,西部地区必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承东接西”的重要节点。
成都本土学者陈家泽,长期关注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的过程是自然演进的过程,其中要素的集聚是由市场规律来推动的。成都能够成为西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这本身就表明它的要素集聚效率是比较高的。”不仅如此,成都GDP在西部城市名列前茅,在全省的大盘中占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大比例;成德绵乐的整个经济体量远远超过国务院批准的西安天水经济区;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先生曾经在一个课题中将成都看作西部的引擎城市这些都说明成都在西部地区的引领地位。
但新型城镇化应当和新型工业化、产业支撑的建立融合起来,也就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要融合起来。他认为,所谓的“产城融合”,包括产业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的融合,和人居环境的融合,和城市功能配套的融合,和公共基础服务的融合,这样才能让进入城市的人们能够安心居住,实现真正的新型城镇化。“我认为,成都这方面可以起到引领西部的作用,有条件、有基础实现领先发展和科学发展。”
延伸阅读
“两化互动”的成都选择
城镇化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国尤其是西部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新型工业化将承担什么作用?成都作为四川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主力军,如何承担“首位城市”的责任与使命?
5月2日,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蔡继明专程到访成都,围绕“城镇化与工业化”主题作了一场精彩演讲,并与该领域的国内学者和成都当地官员进行探讨,也许从中可以找到人们关心的答案。
成都意识到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有“产”方能立“城”;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承接载体,立“城”方能兴“产”。
在蔡继明眼中,成都已通过自身努力,开始分享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红利。
成都形成了一套清晰的城市发展思路发挥四川“首位城市”的作用,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推进城市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在四川、在中国西部发展格局中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大功能。为此成都明确提出了“五大兴市”战略:交通先行战略、立城优城战略、产业倍增战略、圈层融合战略和全域开放战略。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在强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的宏伟实践征程中,成都工业交出了一份骄人的答卷: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89亿元,增长17.2%,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总量排位跃升两位,增幅位列第一。
从国内外众多城市发展的经验分析,工业强劲增长对推动城市经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动力驱动作用。在成都市经信委牵头制定的天府新区产业(工业)发展规划草案中,明确提出 “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的现代产业格局”。
“成都,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的发展引擎,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世界著名咨询公司之一的德勤咨询资深合伙人张天兵对成都的信心源自于数据分析:2012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138.9亿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经济总量增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外贸出口增幅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张天兵强调,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上,成都具有强大的发展优势。
《财富》总编辑苏安迪在回答财富全球论坛落地成都的原因时表示,他考察过许多城市,但成都对于举办论坛的热情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城市化进程,将给世界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综合这些因素,所以我们选择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