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重新刊发2008年9月22日《用全面和辩证的思维做好房屋震害研究分析》的文章,提倡用科学、专业、理性的态度做好房屋震害分析,并征求作者王铁宏意见。王铁宏表示,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宝贵经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取得了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次四川省芦山7.0级地震,无论是范围和强度都小于汶川地震,我们有理由更加坚定和自信,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四川省委、省政府指挥的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一定会取得胜利。
王铁宏完全赞同本报关于要以科学、理性、专业的态度做好房屋震害新闻报道的观点,认为否则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王铁宏也同意重新刊发当年的文章。
“5·12”地震发生后,关于建筑抗震设防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讨论。这对于多次深入四川灾区调研震情、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王铁宏同志来讲,也是一直在深入思考的一道深刻命题。在编辑这篇调研报告后,王铁宏曾接受本报采访,表达了他对抗震设防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5·12”地震所证明的重要经验
记者:结合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通过对汶川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程度的调研分析,得出了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王铁宏:各国抗震设防标准的制订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对地震学科的研究以及对世界上历次地震的认识有很大关系。我国先后颁布了几个版本的抗震设计规范:邢台地震后出了第一部抗震设计规范(1974版);唐山地震后出了1978版抗震设计规范;改革开放开始又出了1989版抗震设计规范。经过几十年来的科研及技术发展,特别是研究总结了我国几次大地震的经验,形成了2001年制订的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当年1974版《规范》只有38页,而2001版《规范》已多达300多页,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汶川地震后,已出了2010版抗震设计规范——编者注)。应当说,我国抗震规范的制订是严谨的、科学的,是在不断完善提高的。
通过对“5·12”地震震情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平原坝区房屋受破坏程度和破坏规律的分析,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按现行2001版《规范》进行设计修建的房屋,基本未出现整体倒塌或局部倒塌,仅为破坏或严重破坏,即做到了“大震不倒”;按1989版《规范》进行设计修建的房屋,一般未出现整体倒塌但严重破坏,或局部倒塌加严重破坏;按1978版《规范》进行设计修建的房屋,约有40%-50%整体倒塌,其余为局部倒塌加严重破环;按1974版《规范》进行设计修建的房屋,80%以上整体倒塌。这说明我国现行2001版《规范》的工程适用性还是比较高的。
记者:汶川地震后应以怎样科学的态度和辨证思维看待抗震设防?
王铁宏:一个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以国家规定的当地地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依据的。按照我国现有的抗震设防区划图,汶川地区的设防烈度是7度,而这次震中映秀镇的实际地震烈度为11度。成都市虽距震中只有100多公里,但由于所处大陆架地质构造的因素,实际地震烈度只有7度,而成都的设防烈度也正好是7度,所以按照7度设防的成都经受住了考验。汉旺镇的设防烈度为6度,但实际地震烈度约为10度,大大超过设防烈度,所以按1978版及其以前规范设计建造的房屋部分倒塌在所难免。但即便是这种程度的大震,汉旺镇凡按1989版《规范》,特别是按2001版《规范》设计建造的房屋基本上没有倒塌,这至少表明我国现行的抗震标准还是能基本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做到了“大震不倒”。要做到更科学的设防、更合理的设防,关键的问题是要尽量将一个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定得恰当、适当、准确。或者说,只要设防烈度与实际地震烈度大致相符,那么,按现行抗震标准设计修建的房屋就能抵御相应地震烈度的破坏,最起码能够保证人的生命安全。这是被“5·12”汶川地震证明了的最重要的经验。
应突出研究“抗”兼顾研究“报”
记者:基于以上认识与经验,您对我国抗震工作在报与防的问题上有何看法?
王铁宏:关于抗震设防的技术路线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科技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对于抗震工作,应当既立足于“报”,更应立足于“防”,立足于“抗”。只要地震主管部门明确该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建设主管部门就应该据此提出抗震设防的标准和要求。正如上面所述,只要抗震设防烈度与实际地震烈度大致相符,就基本上能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地震部门的科学研究了。虽然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但地震学界认为,地震的长期预测是有可能的,这主要基于地震学家对断层历史的研究。这种长期趋势性预测主要预报一个地区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之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和最大震级。长期预报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导该地区的建筑物抗震设防,用以调整抗震设防区划图及抗震标准。据悉,新的抗震设防区划图已经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地震实时监测信息对抗灾救灾作用很大
记者:要立足于“抗”,那么在抗灾救灾减灾方面还有什么可作为的?
王铁宏:如果说要进一步立足于“防”和“抗”,就要加强地震监测网的建设,通过对地震的实时监测,利用地震纵、横波的时间差来实施应急防灾。因为地震纵波在震中周边地区能很快测到,而地震横波则有一定传播时间,利用这种纵、横波的时间差,哪怕只有几秒钟,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信息,以电波速度,紧急启动抗震防灾预案,如地铁、电力、供水、供气部门等设置应急装置,防止出现次生灾害,这应当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链接
关于三水准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地震工程界明确提出了“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思想,并首先体现在1989版《规范》中,2001版《规范》坚持并延续了这个原则。汶川地震发生后编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指出: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