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救灾、可持续发展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融合成为第二届汉旺论坛的热题
150余位国内外减灾防灾专家学者及30多家媒体参加的第二届汉旺论坛于5月11日在绵竹开幕。防灾救灾、可持续发展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融合成为热题。
已建500多套轻钢结构农房
来自台湾的知名建筑师谢英俊说,“不论是汶川还是绵竹,四川比起频发地震的台湾,重建的农房更加坚固抗震,值得我们学习。”谢英俊认为,灾后重建是一个契机,重建过程中提高农房抗震能力能够确保将来的安全。
谢英俊带来了一种“低成本”重建农房提高抗震能力的方式——采用轻钢结构建造农房,这种方式以轻钢搭“骨架”,填充则就地取材,可以采用旧砖等旧建材,造价每平方米在500元-600元间,比按一般方式建造的房屋便宜。这种房子目前在四川有500多套,主要分布在茂县、绵竹和什邡。芦山地震后,谢英俊的团队准备在雅安地区推进这个项目。
重建要考虑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程路提醒受灾城镇,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择原址重建或异地搬迁,应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来选择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他对比汶川特大地震和芦山地震:汶川特大地震后多个受灾城镇选择在原址周边重建,由于位于平原地带,未来只用担心地震,建牢房屋就可;芦山地震位于峡谷之间,未来会面临山体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重建选址应慎重。
程路表示,在受灾城镇的灾后重建中产业发展必然是其中重要工作,“目前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主流,选择承接何种产业也需慎重,要结合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