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5周年来临之际,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在汶川灾区进行了航空遥感飞行。专家对震区的灾害、农田与生态恢复、城镇重建等进行了综合评估,认为泥石流活动强度呈下降趋势,堰塞湖风险解除,损毁的农田只有部分恢复和耕种,灾区植被恢复较快,道路、交通、河道恢复正常。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科院利用卫星和航空遥感系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应急监测与灾情评估。之后,遥感地球所利用航空遥感系统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1年开展了汶川地震遥感动态监测。今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又在汶川灾区进行了第5次航空遥感飞行。在此基础上,该所科研人员对灾区5年来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
汶川地震发生后,遥感地球所通过对灾区13个重大滑坡群的泥石流发展及植被恢复状况进行监测对比,认为5年来泥石流灾害频发,且强度较大,但泥石流活动强度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震后滑坡群的滑坡体植被覆盖逐步恢复,目前大型滑坡体植被覆盖恢复已进入缓慢发育阶段,但仍有部分滑坡体存在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风险,具有极大破坏潜力。对36个堰塞湖的动态监测表明:经过5年来的治理,堰塞湖风险已完全解除;未完全疏通的堰塞湖库容量已有效减低,坝体因人工加固、疏导或自然冲刷等因素,已十分牢固。
遥感地球所对北川、青川、汶川等12个重灾县市的农田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因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损毁的农田只有20%左右得到了恢复使用;重灾区耕地利用率较高,除损毁的农田外,几乎没有撂荒地和休耕地。重灾区的作物种植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另外,随着5年来自然恢复和人工植被重建计划的启动,灾区植被生态系统得到了明显改善,大熊猫栖息地植被在面积和郁闭度方面已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
遥感地球所还对灾区的城镇建设进行了评估。5年来,北川新城、汉旺、擂鼓和南坝等12个乡镇区域的城镇灾后重建取得了重大成就。震后建设的临时安置房在2010年后基本被拆除,2011年城镇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灾区学校、道路和生活等基础设施已显著改善,城镇建设布局更加合理;映秀、擂鼓、南坝等山区乡镇基本在原址重建,5年来周边生态环境整体上有了很大改善,道路、交通、河道基本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