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滩地区将保留城市生活形态,保护城市原有机理。老码头、老仓库、汽笛鸣响、街巷纵横……这些历史元素我们会小心翼翼保护
■探索新的土地出让机制,就能保障南外滩的功能定位和形态规划在土地出让上“不走样”
记者:从2009年启动的南外滩地区规划,近日终于撩开面纱,向公众呈现出详尽的蓝图。规划的形成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周伟:外滩金融集聚带2.6平方公里,新开河路以南为南外滩地区,面积1.6平方公里。南外滩规划形成前,我们花了许多时间进行战略研究——这块地方到底用来干什么?主要功能是什么?在区域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最终,我们确定南外滩地区的功能定位是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外滩,传统金融机构多;南外滩,希望汇聚新型金融机构及新业态。新金融机构,特点是智力密集、资金密集。几十人的公司,往往管理着几百亿元、上千亿元的资金。这类企业和从业人员对工作和生活环境会有比较高的要求。功能明确了,规划的“主心骨”就有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规划设计与功能相匹配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休闲环境。
记者:如何匹配?未来,在南外滩工作的白领,能享受到怎样的“别具一格”?
周伟:中心城区的改造与郊区建新城不同,没法在“白纸”上写规划,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南外滩建设力求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传承历史风貌,创新使用功能。
许多白领都希望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而不是在一幢孤零零的商务楼里办公。因此,南外滩地区将保留城市生活形态,保护城市原有机理。老码头、老仓库、汽笛鸣响、街巷纵横……这些历史元素我们会小心翼翼保护。例如,老码头是拆是留?我们决定保留。老码头是上海历史上码头文化的传承载体,现在又有餐饮、酒吧、休闲娱乐的功能,但文化功能不强。我们计划将老码头打造成一方开放的、生活化的文化艺术载体。又如,南外滩地区中的复兴地块,小尺度空间的街巷呈鱼骨状格局,这样独特的城市机理我们也会以一定的形式保留下来。这个地块16万平方米,其中近7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仍然保留。与鱼骨状街巷为邻的现代化商务楼,不追求建筑形态的奇、特、怪,不高耸参天,而是追求简朴、舒适、实用,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