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个难题,即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还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二者协调发展。柳州作为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片面强调生产,忽视环境保护,被称为“酸雨之都”。经历惨痛教训后的柳州开始反思,发展为了什么,如何发展。
通过工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碧水蓝天工程的实施等,再加上政府重视、企业担责、全民参与三者的联动作用,柳州最终走出了一条工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新路,建成了一座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为进一步深入总结和推广“柳州经验”,从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光明日报与柳州市委、市政府于近日共同举办了“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关于‘柳州经验’”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柳州市近年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并提出一些颇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本版特刊登各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让百姓享受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
中共柳州市委书记 郑俊康
工业发展曾经给柳州带来了活力、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发展是为了什么?”“如何发展?”历届柳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反思、探索和实践。
作为工业城市,柳州不沿海不沿边,不是资源富集区,既要发展工业经济,又要保护好环境,出路就在于科学发展,通过真抓实干,把柳州打造成为“生态工业柳州、宜居创业城市”。基于这样的认识,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布局,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柳州关闭、搬迁了一批工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的新升级,巩固和强化了工业这个柳州最核心的经济增长点、最大的竞争优势。为了保护母亲河,柳州还对位于柳江上游的三江、融安、融水、柳城4个县份进行补偿,减轻产业压力,防止对柳江河的污染。另外,不断完善森林植被,扩大生态容量。如此多方联动,形成了最佳配合的发展方式,构建了工业与环境之间良性循环的体系。
在柳州,宜居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宜居,更要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柳州力争打造一流的教育、文化、医疗环境,为柳州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更多的人走进柳州、爱上柳州、留在柳州,与柳州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如今,柳州工业总产值突破3700亿元,百姓的口袋富起来了,更重要的是,柳州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却下降了13.5%,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柳江是一条365天都可以游泳的河流,“美丽柳州”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尹伟伦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部署。这为每一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柳州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力促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美丽柳州,作出了可喜的成功探索。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理念,坚持搬迁、改造、关闭和升级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特别是以技术改造促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工业,为资源禀赋欠缺城市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并举的思路,大力开展园林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建设等一系列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城市面积与生态容量同步扩大,有效解决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的难题,其经验值得推广。三是推行科学的精细化城市管理系统举措。柳州不走欠发达城市的建设道路,转变城市管理思路,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推动经济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民生发展、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成效显著。我们应不断总结柳州经验,进一步提升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为探索工业城市生态文明转型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柳州工业生态文明建设得益于真抓实干
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周天勇
昔日的柳州曾因酸雨严重污染而被环保部点名。反观今日,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水质稳定在2到3级,这些数据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柳州市政府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同步推进的原则。
在思想上,柳州市领导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牺牲城乡居民生活的环境,追求这一辈人经济发展利益的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态环境,摆正了个人眼前政绩与为政一方长远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关系。
没有这样的观念和意识,不可能有建设工业生态文明的正确规划和行动。
在行动上,首先,改善存量状况。关停一批严重污染的企业;将污染集中规模化处理;对一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除污和减污装置,外部排放减少和内部成本化,并通过循环利用将过去的排污变成收益。第二,严把增量关口。对新上的项目严格把关,尤其是柳州目前处于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期,坚决禁止高污染企业的进入。第三,重视生态建设。政府坚持年年栽树,更注重管护,城市规模比6年前增加了50%,绿化率却由以前的35%提升到了45%。第四,依靠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企业排污口,政府建立了摄像头、水质反馈等智能网络监控体系,对于柳江上游4县初步形成了转移支付和发展帮扶关系。这些制度的建立,约束并规范了企业和居民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
柳州建设工业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说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领导干部切实转变观念,需要领导班子的真抓实干以及人民的努力奋斗,共同为保护环境和优化生态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柳州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袁富华
作为经济增长的后发地区,柳州市处于典型的“结构性加速”阶段,即通过工业或第二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引领整体经济持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