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攻坚战,盼更多蓝天
污染与治污的“拉锯战”,在北京一直没有停止。
自1998年以来,北京市连续实施了16个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先后关停、搬迁首钢、北京焦化厂等200多家重污染企业,万元GDP能耗降到0.43吨标准煤,为全国最低。统计显示,近年来,北京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持续下降。
2013年,北京市再次推出一揽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从8个方面实施69项大气污染治理措施,采取经济、立法、科研、公众参与等多种手段,既重视末端治理,又减少源头排放。北京市提出,今年将切实做好压煤、换车、降尘等工作,确保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2%。淘汰18万辆老旧机动车,在公交、环卫、政府机关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今年还将完成平原造林35万亩。
此外,北京市今年将完成城区1600蒸吨燃煤锅炉、4.4万户平房采暖清洁能源改造,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无煤化”。据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庄志东介绍,到2015年北京煤炭消费总量将削减到1500万吨,到2017年达到1000万吨以下。
北京市还通过完善立法遏制空气污染。据悉,《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已完成草案送审稿,有望于年内出台。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王荣梅介绍,新条例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机动车污染控制、扬尘污染防治管理等方面均有新的内容。
区域“联防联动”治理空气污染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今年3月以来,北京市先后与天津、河北签署区域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其中促进空气质量改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便是重要内容之一。
“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合作,也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河北省石家庄市环保局局长张炬表示,防止空气污染,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每个社会组织、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市民形成合力,共同实施绿色环保行动,为空气质量改善作出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