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君:对城市而言,如果不提出降低人均碳排放量,城市在低碳建设上就缺乏动力,目前更多的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控制。所有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我认为目前凡是提出低碳口号的都值得鼓励。第二步则需要细化碳排放数据的统计、核查等,如果一直喊口号,那就是作秀了。
记者:目前我国在发展低碳城市方面,是否存在一些误区?
王克:肯定是有误区的。首先,很多人认为低碳是节能减排,但这只是低碳的一个部分,低碳是一个产业体系,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比如现在很多地方把低碳建设的任务放在节能办和环保处,但其实低碳建设需要有宏观经济部门等更高层次的参与。
另外,中国城市在加速低碳转型上还存在一些障碍。总体而言,目前的城市发展还是看GDP这一单项指标,低碳没有实质性纳入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之内。同时,我国低碳建设数据基础欠缺,统计不完备。
宋国君:从对低碳的认识、法律、管理能力、知识储备上,我觉得都存在欠缺以及误区。比如现在有些人上班单位离家很近,还是非要开车去而不是骑自行车,还有些人就喜欢买非常大的房子住,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低碳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要说破除障碍和误区,那是人人有责。
在低碳法律储备上尚存欠缺
记者:有人评价说,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普遍处于零散和尝试状态,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是否是这样?政策手段在城市的建立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宋国君: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样,比如杭州就采用了城市自行车系统,再比如建筑保温、太阳能热水器等,这些经验都是成熟的。至于政策,现在并没有一个像样的政策,许多政策缺乏精细的设计,作用不明显。
王克:目前在国家层面搞了两批试点,第一批搞了两三年,第二批才刚启动。第一批现在正在着手总结,若结果出来会有许多低碳发展政策、管理上的经验,在国家战略上也具有指导意义。
政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失、不完善,所以政策手段不论正负作用,都没能表现出来。比如没有碳税,碳交易也只在几个城市施行。
记者:两位在刚才也分别提到我国在低碳法律储备上存在欠缺。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是处于法律法规不到位?还是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抑或是执行存在问题?
王克:我认为主要处于缺位状态,现在整个低碳城市建设层面上还未落实到这一步。
此外,低碳城市发展首先需要外部推力,用硬约束形成转型压力,然后需要内在的驱动,探索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城市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的政绩观,不要只注重经济增长。当然,完善的配套政策也必不可少,比如新产品能否得到节能认证,比如低碳产品的税收、价格优惠,要让消费者从低碳产品获得更多好处。
宋国君:可以说是这种状态,一是现在政策设计本身比较粗糙;其次是连万元GDP碳排放标准都是仅限于几个试点地区,很多低碳的东西都只是一个想法。比如有些机构不必要每天八点到下午五点上班,可以让员工在家工作或者错开交通高峰,这就能够减碳,但这要是用万元GDP碳排放标准衡量就不行了,因为这些举措并不能增长GDP。
记者:目前对于建设低碳城市,是否有国家的统一法律法规或文件进行指导?是否还存在曾有专家提出的“地方发改委没有经验,寄希望于意见出台,以向中央取经;国家发改委同样没有经验,寄希望于通知落地,以观地方试点”的状况?
王克:没有统一法律法规或文件指导是事实。
我觉得现在处于一种双向互动的状态,中央和地方两边都在开展工作,但都没有完成,比如现在中央在立法,然后会需要一些地方试点的意见;地方同时也会向中央提出低碳建设的需求,双方都在调整,形成一个双向反馈的机制。这是一个互动渐进的过程,而非一方做完了另一方才行动的线性过程。
宋国君:目前只有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与低碳相关,没有直接性、针对性的法律规定。
中央有关部门不能说没有经验,但中央的经验要落地,这还要与地方城市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只能说目前主动行动的很少,要是低碳建设可以赚钱,可以提供发展机遇,大家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