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城市规划 >>
 
广州城市规划要先“治病”然后再“竞赛”

时间:2013-06-26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第五是要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为主线,以三个副中心为主要载体,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最后一点是要注重城市的岭南特色和山水格局,彰显“花城、绿城、水城”特色,建设兼具岭南特色与国际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

南方日报:这些战略很宏大,在近几年广州将采取什么样的实际措施来达成这些战略呢?

吕传廷:这些想法不仅仅是停留在战略层面,也正在付诸实施。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在“123”战略布局基础上,突出重点,集中优势兵力建设“2+3+9”战略平台,即两个新城区(南沙滨海新城、东部山水新城)、三个副中心(花都副中心、增城副中心、从化副中心)、九个发展平台(广州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广州空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花地生态城、黄埔临港商务区),以重点平台建设拉动都会区和外围城区的整体联动发展。“2+3+9”将成为广州城市规划的重要节点和实施落脚点。

4 与周边区域协调纳入城市新规划

在珠三角地区,广州重点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强化在广佛肇经济圈发展格局中的中心功能,同时深化穗莞惠战略合作。

南方日报:作为珠三角区域内龙头城市,广州新的“123”城市战略布局规划的影响显然不仅仅体现在广州。新的规划如何体现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广州辐射力如何通过新的规划覆盖到全省?

吕传廷:广州是珠三角地区以及华南地区的龙头城市,“123”功能布局规划对内谋划全市域的功能布局关系,同时也充分考虑各功能区对外的区域协调关系。六个功能区形成一个整体强化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职能,同时也各自承担不同的区域职能,共同代表广州发挥中心城市职能、参与国际竞争。在珠三角地区,重点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首先是强化在广佛肇经济圈发展格局中的中心功能。以广州都会区为中心,以佛山中心城区和肇庆中心城区为副中心,形成广佛肇经济圈“一主两副”的发展格局。强化高端服务中心的功能,发挥广州区域辐射带动力。

除了较多提到的广佛肇经济圈外,深化穗莞惠战略合作也是规划的重点。“123”功能布局规划中确定东部山水新城定位为:“国家级创新中心与高端产业聚集区,珠三角的休闲旅游示范区和广州东部宜居新城区,承担服务珠三角的区域高端新兴职能”,将打造成广州乃至珠三角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发源地和具有鲜明空间特色的科学产业集聚区。东部山水新城承担着广州中心城区东部的门户,强化穗莞惠合作,辐射粤东和粤北地区的作用。

南方日报:除了珠三角外,广州与港澳以及与清远等省内城市之间的合作将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来体现?

吕传廷:花都副中心规划定位为国际空港门户,重点发展国际门户枢纽、面向国际和区域高端服务功能发展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宜居生态城乡等主要功能,通过交通网络的完善,加强空港对粤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化副中心作为广州北部的门户和公共服务中心,承担着辐射带动粤北地区发展的重要职能。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等具体措施,强化区域综合服务职能。增城副中心则规划发展成为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粤东地区的地区性次中心和珠三角东岸地区交通枢纽,通过东部交通枢纽建设加强广州对粤东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粤港澳合作方面,广州以南沙滨海新城建设发展为主抓手,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把南沙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5 南沙将成为粤港澳合作主抓手

大家希望看到将来的南沙是再造一个“新广州”,正如“新广州”不在于“广州”而在于“新”,南沙也应该像深圳一样创新,成为广州的深圳。南沙的发展不仅要集全市之力,更要集全省之力,是新阶段的国家战略。

南方日报:提到南沙,这是个当前热点问题,各方都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建成一个“新广州”,这个“新”字怎么体现?

吕传廷:客观地看待,南沙已经有20年的发展时间,从1993年的小南沙、南沙开发区到现在,其实对于南沙的规划我们一直在持续做。

大家希望看到将来的南沙是再造一个“新广州”。“新广州”不在于“广州”而在于“新”,南沙也应该像深圳一样创新,成为广州的深圳。南沙的示范作用将是探索中国新型城市化的第二代新城,未来的探索不仅仅是对广州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总结珠三角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有不同寻常的价值。南沙新区要成为引领未来20年到30年创造“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新城市、新生活”的典范。

南沙的发展不仅要集全市之力,更要集全省之力,是新阶段的国家战略。

现在的南沙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一个城市总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布局发展,南沙应该立足于本身特点,科学谋划,有序发展,创造新经济、新城市、新生活。

新经济主要是要培育现代产业新高地,强化商业服务、科技创新、教育培训、航运物流和临港产业配套等功能,提升区域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成为广州的“特区”。南沙要为中国新一代城市做出探索,把创新作为南沙的主动力,建立粤港澳合作平台,引入创新经济实体,集聚第三产业里的创新要素和人才智力要素,引领正在蓬勃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南沙新区的发展。

新城市要集中建设好南沙明珠湾区等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形成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打造“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创造我们民族自己的现代化城市形态。

新生活主要是要联合借鉴港澳地区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好经验,引入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注重城市的民生建设。通过政府、社会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广泛参与,使市民享有幸福感、自豪感比较强的新生活。

南方日报:南沙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我们期望差距有点大,在“123”功能布局规划中,对南沙的定位要如何落到实处?

吕传廷:在“123”功能布局规划中对南沙新区的发展定位是,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对于南沙,首要问题是要发展港口产业,但之前南沙几个大项目未能成功落地,所以南沙就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繁荣。现在的南沙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一个城市总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布局发展,南沙应该立足于本身特点,建立港口输运体系,建设成世界大港,把腹地和港口快捷地联系起来,创造新经济、新城市、新生活。

南沙新区的发展要同广州在区域的辐射功能紧密相连。在国家层面,广州要发挥自身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南沙将在《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指导下,建设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引领粤港澳更紧密合作,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成为粤港澳合作、国家“一国两制”战略的改革示范区。

在泛珠三角地区层面,发挥广州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促进与泛珠三角地区资源、劳动力、信息、技术的双向流通。实现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和区域产业布局整体优化,促进区域共赢协调发展。

在珠三角地区层面,广州则要增强制造业服务中心职能,携领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在上述这些区域层面,广州所发挥的区域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南沙将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增长极和新亮点。

需要指出的是,广州对区域的辐射功能还不仅仅是体现在产业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行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方面的影响带动,这也是南沙未来发展的一个“新”之所在。

精彩观点

以人为本、优化配套民生设施布局也是重要的发展策略。我们将以此来反思过去“重物不重人”的问题,把民生设施向外围转移。

要注重城市的岭南特色和山水格局,彰显“花城、绿城、水城”特色,建设兼具岭南特色与国际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

“新广州”不在于“广州”而在于“新”,南沙也应该像深圳一样创新,成为广州的深圳。

现在的南沙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一个城市总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布局发展,南沙应该立足于本身特点,科学谋划,有序发展,创造新经济、新城市、新生活。

回响

广州拿什么留住更多优才?

广州拿什么来吸引高端人才、留住本土人才?昨日,本报《广州九对》人才之策的话题,打开了人们对如何留住人才的话茬。不少网民评论,在发展新型城市化的道路上,人才是广州前行的重要推动力,广州要赢得新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人才”上下功夫。

论优势高层次人才:广州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虽然有不少城市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但我们还是选择了广州,”广州触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陆凡博士于去年底结缘“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

1989年,陆凡获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1995年,他获得瑞士联邦高级工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2005年,在其决定彻底回国发展之前,陆凡总是往返奔波于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常年的跨国工作经历,使陆凡练就了非凡的洞察力和宏观形势判断能力。正是凭借着对中国未来发展宏观方向的判断,陆凡放弃在美国条件优越的生活,带着家人,回到北京。去年,陆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价值再次得到承认。目前,陆凡从事着引领未来方向的朝阳产业增强现实。

就在陆凡入选“千人计划”之时,其资历和从事的尖端技术,引起了广州相关部门的关注。去年,广州发布《关于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从2012年起5年内,广州要大力实施“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文化引领、民生幸福、国际交流”六大人才行动计划。而组建“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是运用市场化机制服务人才创业的创新举措,是广州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建设“国际人才港”的标志性大事。

陆凡说,当时与“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的合作可以说“一拍即合”:“广州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城市,我们从事的是移动互联网事业,行业面向未来,而广州无论是领导还是老百姓,都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这就是我们选择在广州成立公司的主要原因。”

“北京是首都,机会多,办事便利。但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它可以有机会做出更多创新性的尝试。”陆凡介绍,自其落户广州之后,相关部门在工商登记、年检等办事流程方面为公司提供了不少实质性的帮助。同时,其创业团队落户在越秀区,越秀区科技和信息化局也为他们提供了100平方米甲级写字楼,并且免租3年。

目前,陆凡广州公司的业务已开展得有声有色。与北京公司的职能分工不同,其广州公司主要从事智慧城市、智慧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政府便民应用为主打方向,现已成功开发了智慧广州AR版,在苹果应用商店都可下载。下一步,陆凡说他们将进一步细化产品功能,让老百姓可以更快捷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作比较开放包容自由是广州吸引人才的特色

随着近年来中国新经济增长极的崛起与发展,长三角腾飞、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悄然间,广州已不再是中国的“人才洼地”。哪里发展环境好,就飞到哪去,广州未必成为首选。

广州如何留住人才?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认为: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广东有“先天不足”。与长三角、京津地区相比,珠三角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不如长三角、北京多,而这些机构是吸引高层次人才较集中的机构。同时,过去支撑珠三角经济的,是众多的来料加工、“三来一补”中小企业,广东产业机构带来人才队伍,不如北京做研发、上海搞金融的。加之广东是著名侨乡,众多人才流失到海外,很多高层次人才选择在海外和港澳就业。

与此同时,广州相比北京、上海等环渤海和长三角城市群,对海外回流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偏弱,导致海外留学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比较难在广州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创业机会。

他建议,广州有悠久的国际人才交流史,广州应发挥历史积累,重振人才优势。同时,广州不仅毗邻港澳而且有大量华侨资源,还是有其独特的揽才优势。另外,他强调,自由的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广州和广东吸引、留住人才的唯一优势,这是广东区别北京、上海等地的最大特点。

陆凡的观点与王辉耀类似。陆凡说,城市定位各有不同,行业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广州留不住科技型人才,广州包容、束缚少、敢于创新,广州有自己难能可贵的特色。他建议,广州可在智慧领域方面的开拓步伐迈开步子,充分发挥广州的优势。“广州对新鲜事物的尝试更前瞻一些,机会就更多一些。”

 
上一页 页码:[<< 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广州城市规划要先“治病”然后再“竞赛” 的资料
· 智慧城市要除“城市病” 中兴通讯开辟新增长极 [2016-06-16]
· 河南省委书记省长为“城市病”把脉问诊“开处方” [2016-04-08]
· 发改委原所长肖金成:“大城市病”可治可防 [2016-05-27]
· 法治是化解“城市病”的突破口 [2016-01-06]
· 智慧城市应提供优质公共品 治理城市病 [2016-02-24]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