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不断升级换代了,便开始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但是,城市越来越大,地标越来越多,建筑越来越高,楼房越来越密,公共活动空间却越来越小,昔日漂亮的街心花园少了,曾经幽静的居民院落没了。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上班“压力山大”,下班后希望放松一下,却找不到合适的健身场地,忙碌的都市人想找一处清静的地方近乎奢侈。
人们无处休闲,被逼到马路上,与车共舞。留心一些城市的清晨和夜晚,市民的马路健身堪称一景。路上车流奔腾,到处弥漫着尾气和扬尘,喧嚣之声不绝于耳。有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有人竟然在练气功、打太极,有人戴着口罩在马路边“暴走”……有人感叹:“不锻炼筋骨不强,锻炼了肺部污染。”
大城市缺少健身场地的现象很普遍,中小城市也好不到哪里去。笔者生活在小城市,住所附近有一片空地,每天晚饭后,几百人挤在这里跳舞,场子太小,许多人“舞”上人行道。行人不得不贴着墙根走。肩靠肩,脚碰脚,经常发生“肢体冲突”,空气也不好,舞会简直像庙会。
城市规模超常扩张,公共空间比重不高、布局不优。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地方的城市发展是“见物不见人”。一些地方片面地强调城市经济发展载体的功能,忽视了城市居住和休闲的功能;一些地方希望将更多空间用来发展经济,希望把有限的土地进行无限的经营,见缝插针、吃干榨净,绝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本应适应公共生活的需求,但有些地方缺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规模与体系的研究,片面追求规模和气派。支撑繁华的是日益密集的钢筋水泥,以及由此带来的GDP,城市的主人却无处休闲。这种表面的繁华,难掩背后病态的虚空。
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应对其给予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