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土地大局探索
6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本次会议的一项议程是审议《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报告》被认为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各区域、各类型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
该报告源自于2010年底,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4个部门启动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在大量前期研究、实地调研和专题研讨的基础上,终于进入了临产阶段。在多年求索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这两大决定性因素的走向,第一次明晰起来。
新型城镇化的土地大局
作为探索城镇化路径的重要参与者和制定者,中学教师出身、先后担任过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和规划司司长、现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的胡存智,谈起城镇化时感慨颇多。面对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空间无序开发、重城建轻管理、生态和人居环境污染、全国区域性失衡发展等诸多难题,他有过深入思考。
2012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至此,中国的城镇化已经概念明确并有了初步规划,接下去就需要及时找到抓手并对配套政策查漏补缺,落实实践。胡存智对此强调的是,集现行规划执行与历史问题解决双管齐下的新模式。
城市集群挑大梁
前述《报告》中,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被描述为“越来越突出”,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以及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等问题被摆上桌面。
在胡存智眼中,城镇化的土地和人口等问题,区域经济中的大、中、小型城市等各种因素,都必须协调起来配套发展。而城市集群,则是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最可行途径,随之而来的各种配套措施也将以城市集群为中心展开,规划先行。
《财经国家周刊》:城镇化进程强调协调和配套发展。在当下大型城市尤其特大型城市高速扩张、中小城市尤其小城镇相对低速发展的现状下,现行的国家土地制度将如何调整来适应城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胡存智:毫无疑问,城镇化是国家下一阶段的重大战略,各方制度均要与其发展相协调并提供支持和保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项政策或制度就能促进大、中、小城市整体协调发展,而需要一整套复杂的制度体系。在明确了这一战略方向后,就应根据我们的经济条件来差异化规划。
例如,北京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具有产业发达、就业容纳力充分和产业分工细致的特点,因而全国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大量流入至此,积聚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要素。但大城市过快发展取决于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并非抬高土地成本门槛、抬高居住成本等简单措施能予以解决,否则只能让征地和安置农民变得更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