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57%,但是也存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等“城市病”和不尊重区域现实,人为发展城市群等问题
不久前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表示,为了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病”日益突出的问题,将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促进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有专家指出,城市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应该尊重规律、做好规划。
再造10个城市群
2000年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城镇化快速发展,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等一系列“城市病”。特别是城镇资源分布不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功能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
徐绍史表示,治好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病”,必须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城市群的发展目标,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另外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认为,这10个城市群中有半数以上位于中西部地区,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人口集中度,特别是使偏远山区人口向城市聚集,对于改善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捏合难成“群”
不少专家认为,城市群带动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更为协调一体,通过适度聚集,推进区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分工协作,以便更好地带动产业有机融合、区域经济更加有序地协调发展。
“城市群发展,可实现人口和生产要素在不同城市之间的适当分流,这对于缓解‘城市病’具有重要意义。但城市群应该是城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不能靠人为捏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如果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不尊重区域发展现实,人为地把几个地域上相近的城市捏合起来,只能事倍功半。
李佐军认为,城市群发展,关键在于区域间能否各自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使每个城市都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定位,形成发展模式、产业产品等领域的创新,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品位,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否则,即便被人为捏合成“群”,也会貌合神离,形成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