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著名建筑与城市理论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一生致力于这个目标。然而,他发现,中国几十年的城市建设仍然绕不开“城市病”。人行道变窄,老人不敢过马路;千城一面,钢筋水泥森林带来的压抑、枯燥,吞噬着历史文化,消磨人们的生活情趣……我们的城市建设,普遍面临这样的问题。这不是个小问题,因为它事关社会和谐与否,是国之大事。
让老太太从容过马路才是好城市
一座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合理、科学,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当下,无疑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的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不单是专家,就连普通百姓都对多数城市环境不满意。那么,怎样的一座城市才算是好城市?
南北交汇地:宽马路,三红灯,老人不敢走
合肥市南一环与东一环交会处,是当地著名的裕溪路立交桥。地面的五条主干道在此汇聚,十几个水泥桥墩上,两条高架路盘旋通过。这里就是被合肥人称为“最让人犯晕的地方”。
72岁的王奶奶生活的宋斗湾小区,位于这个复杂路口南面。“这里修过后,我不敢走了,至少20分钟才能过马路,有时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过不了。我家从蚌埠来的表妹说,‘你们合肥的路没有一条直的,都是斜家伙!’”王奶奶说起这个地方,觉得又好笑又无奈。
记者按照王奶奶说的路线,体验了一次过马路的艰辛。从她家到西北边的裕丰花市,近在咫尺的距离,居然有3个信号灯。记者在过马路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两条右转车道的车流量大,加上非机动车穿行,这段距离走起来很不轻松,对老年人来说恐怕更是困难。
这个交通枢纽于2011年5月1日最终建成通车。“这条路被修残废了。”在附近卖了十几年烧饼的魏大姐说,她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里发生事故:“你看,十几条路上的车都往这一条路上跑,这条路又这么窄,经常看到两个车撞一起。”
魏大姐的说法也许有点夸张,但就记者所见,这里确实形成了堵点——繁昌路、东一环、明光路、南一环南幅4条路的车辆,都往只有两车道的南一环北幅路面行进,使得入口处极其混乱、拥堵。
王奶奶家门口是这个枢纽的南出口,有三个交叉口。“我亲眼看到三个骑电动车的被大车撞倒,两个男的一个女的。你看这里,有的过来,有的过去,没有红绿灯,车子开得又快,怎么不出事故?”王奶奶激动地说。
马鞍山路:扩路、建高架、修地铁,人行道变羊肠小道
家住马鞍山路世纪阳光花园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十多年来,马鞍山路就没有消停过:先扩修马路、后修下穿(北端部分)、又修高架,现在又在修地铁。2009年开建高架,2011年五一通车,2013年1月1日又开始封闭部分路段修地铁。“城市建设不应该早早规划设计好吗?这样刚建好,又开挖,不仅浪费,也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李先生很不解。
让李先生不高兴的是,路宽了,车子好走了,人走起来却不方便。这条路旁边有一条人行道,有一段被挤成了羊肠小道,只能供一人通过。即便如此,人行道上还竖着两个路灯杆。
说起人行道,家住长江中路的吴老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的时候,这条路两边梧桐环抱,夏天十分凉爽。后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梧桐被砍了。再后来,马路被拓宽,路中间架起隔离栏……经过一系列的折腾之后,原本十分繁华的“安徽第一路”,人气越来越差,店铺越来越少,生意也越来越差。
遍地“桃花”,哪天喝醉了回不了家
合肥的地名,也常常受到市民诟病。
2012年,合肥网友“春水流”发帖说:真不知道合肥究竟有多少个同名社区,北二环边有“个桃花社区”,南部肥西桃花工业园也有个“桃花社区”;既有“翡翠花园”,又有“翡翠社区”,还有“翡翠园”;既有“锦绣花园”,又有“公交锦绣园”,还有个“锦绣园”;经开区内有个“桃源社区”,瑶海区也有个“桃源社区”;肥西县有个“滨河小区”,瑶海区有个“滨河苑小区”……“春水流”吐槽:“我不常出门,算是孤陋寡闻。搞到最后,哪天自己喝醉了,连家都不认识了。”
“遍地桃花”惹出了麻烦。曾有一个武汉小伙子来合肥看望大学同学,听朋友说住“桃花社区”,下了火车搭乘出租,司机将他带到了合肥北边的桃花社区,结果半天都找不到同学的家,打电话才知道是在南边肥西县的桃花社区。两地相隔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在合肥,“杏林”这个名字也很抢手。在蜀山区和庐阳区,分布着“杏林社区”、“杏林街道”、“杏林小区”三个不同的地名。经开区内有一个桃源社区,瑶海区也有一个桃源社区,二者也是一南一北。
城市建设不能“拍脑袋”,需要动脑筋
2006年3月起,合肥启动“大建设”,包括综合交通工程、环境整治项目工程、园林绿化及景观整治工程、水电气热电等公用事业工程、文教卫体等公益性项目、保障性住房及复建点项目工程、市政设施维护工程等9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