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森:这一问题是与地方主导和自费改革相关的。多年来,地方政府更多地把购房、投资、人才、土地置换等新增落户渠道当作吸引稀缺资源、调控经济乃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手段。由于购房、投资等并不是公民的法定义务,而户口背后大多是常住地人口的基本权利,户口的商品化实质上就是权利的商品化,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这种倾向必须予以抑制。
反思六:户口信息登记不必完全取消
中国经济时报:户口信息登记是否还有必要?
贡森:户籍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强化户口的信息登记功能,弱化其分配功能。但是,弱化不等于完全取消,只是说居住登记不再是享受公共服务的唯一凭证。另外,户口信息登记不能等同于人口流动信息登记。前者是要采集家庭信息,包括所有成员信息和住所信息。绝不能按人立户,也不能将户立在“空中楼阁”。
点建言“户籍改革”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进一步推进户籍法律制度改革你有哪些建议?
贡森:我的建言主要有三个方面:
建言一:提高认识,强力推进
要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使机会均等这个大道理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比如在人口集中流入地讨论“异地高考”方案时,本地家长们持保守态度。曾有20余名京籍家长代表到访北京市教委信访办阐述自己反对“异地高考”的理由,与此同时,沪籍家长则发展出“守沪者联盟”。粤籍家长则认为根本不应该将广东和北京、上海相提并论,因为广东的一本录取率只有6%,低于全国的8.5%。在本地家长看来,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素质普遍不高,打架斗殴会带坏本地小孩;另一方面外地孩子不断涌入会占用过多的本地教育资源和升学指标,在大学毕业后又会占用本地就业名额。
面对困难和阻力,我们可以依靠强大的舆论宣传工具,也可以借鉴美国20世纪50-60年代强力推进种族融合的经验。当年在推进黑人儿童与白人儿童学校合并时,小石城白人家长与当地武装力量结合起来,阻止黑人儿童进校,艾森豪尔总统动用了空降师并将当地武装收归联邦管理,才保证了有关法令的执行。尽管在过去50多年里美国的种族歧视不断,但是最终产生了第一位黑人总统并且取得了连任。
建言二:为普通劳动者提供上升通道
加强顶层设计,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要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为普通劳动者提供上升通道。建议采取“两保两新”的措施积极规范和指导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即保持原户籍人口享有的广泛权利不变,保持外来人口通过买房、投资以及知识和技能落户的快车道不变,同时为大多数外来人口提供一个新的易于攀登的落户阶梯,并在上升台阶上不断新增权利。这一改革方案既为户籍人口保留捷径,又为购房、投资和依靠知识技能落户者保留“快车道”,更为广大普通外来劳动者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基本做法是,只要在当地有最低标准的合法体面住房(含租房),就准许进行常住登记,发放居住证。以居住证作为国民基本权利的享受条件;以缴纳社会保险费年限或缴税年限作为获得地方附加权利的条件。
建言三:加大中央投入和调控,
激励常住人口登记和降低户口背后的含金量
1。中央出大头,支持全民就近享受基本卫生保健,鼓励城乡居民登记户口信息。
在现行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之外,建立一个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依托各级专门公共卫生机构和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共同构成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通过中央财政投入,按照确定的服务项目,向持有居住证的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只需要个人承担少量成本的基本医疗服务。粗略测算,这项制度每年需要投入3000亿元左右,占GDP的0.6%左右。
2。尽快确定基本公共服务国家项目和标准,加大中央投入和调控,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防止“福利移民”。
对于投资性公共服务,“基本”或均等化的范围可以宽一些、水平高一些;对于消费性公共服务,“基本”或均等化的范围应严格限制。按照这一原则,高等教育和大病医疗及其保障都应纳入均等化的范围。为此,中央宜采取措施渐进均衡各地的“211”高校录取比例。首先可以不动存量,走增量调节的路子。如果没有增量,也可以适当调整存量,再按照考生人数变化分配调剂出来的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