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玩过一种木头做的积木,一个个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的彩色木块,配有一张图纸。我们要么自己随意拼搭,要么按照图纸,搭建各色城堡。
现在的孩子,喜欢的已经不再是这样的积木,而是乐高、智高系列了。新型积木由塑料积木、齿轮、迷你小人和各种不同零件构成,只要肯花心思,就可以通过拼插、咬合等,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事物,甚至加上引擎,还能变成遥控汽车、飞机。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城镇化虽然是一个重大命题,但和搭积木的原理不乏相似之处。很多地方政府就像用木块搭积木一样,照着几种城镇化的模板,依葫芦画瓢。
第一种模板是,以城镇化的名义,在农村实施“并村上楼”、滥占耕地;第二种是,不断扩大城市面积,政府卖掉地价昂贵的老城办公楼,迁往地价较低的新区,然后出售新区升值的土地,获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始资本;第三种就是此次曝出的,贴上城镇化的标签,实质却是为了满足政府对“楼堂馆所”的强烈需求。
这些模式的共同表现是:如火如荼的征地运动、宏大的建设计划和投资规模。说到底,就是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的“卖地财政”。它们看似成熟简单、便于操作且见效快,但细究一下我们会发现:大量的失地农民向新城镇迁移,但这些城镇却因为产业基础薄弱、公共资源缺乏、环境承载能力差等原因,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失地农民没能随之“城镇化”,反而沦为城市的边缘人群,而这些城镇也难以实现都市化。
这种被建设欲望绑架了的城镇化模式,藏不住的是急功近利的想法,掩盖不了的是利益寻租的本底。这种模式,就像用木块搭建的积木,虽然有图纸,却只是简单的复制和叠加。虽然外表光鲜亮丽,却因为没有咬合和拼插,所以一推就倒。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我们需要的,是以人为本,把宜居、利民放在重要位置,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城镇化。
良好的环境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因素。从乡村到了城镇,空气清新、水质纯净不能变;在建高楼、广场、开发区的同时,更要建下水道、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在考虑建四车道还是六车道的时候,也要规划好公交线路,留出骑行道、人行道。只有内外兼修,城镇化才能不患外表光鲜、内里粗糙的“城市病”。
我们需要的,是建立在环境资源集约利用、城镇布局优化的框架下,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在很多地方,原本茂密的天然林成了稀疏的矮科灌木丛,当地树林成了建材和家具原料,湖被填平,农田变成工厂。城镇化俨然成了一场以GDP为导向的造城运动,好像只有大建工业园、上工厂才叫城镇化。可是,脱离了当地环境容量和资源特点的发展,无异于涸泽求鱼。
我们需要的,是有历史传承、文化底蕴和个性色彩的城镇化。
千城一面着实令人生厌。哪个城镇,没有自己的历史、故事,没有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城镇化,不该是生搬硬套和复制粘贴,不该是简单的围地造城,而应该是因地制宜、有独特定位和走向的创造性活动。
经济学家张维迎提出,中国未来经济能不能保持持续增长,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是不是由寻租活动转向创造价值的活动。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城镇化建设,是否选择具有创造性的路径,显得至关重要。城镇化不该被绑架,而是需要以更具创造性的活动,赋予这些新城镇以实用性、生命力和个性,这也许才是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和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