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城市规划 >>
 
专家详解多我国的城市缘何“逢雨必涝”

时间:2013-08-27  来源:中国天气网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我知道我在游泳,可是我真的在街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在城市看海,看那些各显神通、八仙过海的人。”近期,当大连、昆明等城市面临新一轮强降雨考验时,城市内涝也再次成为公众聚焦的热点。8月,正是全国各地的主汛期,一轮轮强降雨蓄势待发,考验着城市的良心。

当排水系统的防治措施频频出台,给公众带来改良消除水患的美好期许时,暴雨下的城市却让内涝治理的警钟长鸣不止。城市内涝如何治理?应当如何应对城市内涝?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水科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与北京市防汛总指挥部总工程师刘宏伟。“我知道我在游泳,可是我真的在街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在城市看海,看那些各显神通、八仙过海的人。”近期,当大连、昆明等城市面临新一轮强降雨考验时,城市内涝也再次成为公众聚焦的热点。8月,正是全国各地的主汛期,一轮轮强降雨蓄势待发,考验着城市的良心。

当排水系统的防治措施频频出台,给公众带来改良消除水患的美好期许时,暴雨下的城市却让内涝治理的警钟长鸣不止。城市内涝如何治理?应当如何应对城市内涝?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水科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与北京市防汛总指挥部总工程师刘宏伟。

症结:城市发展与排水能力严重脱节

“城市内涝是我国城市发展必然遇到的问题,当我国由发展中国家的低水平、低速度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高速度过渡时,过去的管理模式、观念、行政模式以及技术水平都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由此也会带来重重矛盾,而城市内涝正是其中之一。”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刘宏伟说。

中国水科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认为,过去,城市只是其所在流域中的一个“点”,也是流域防洪的“重点保护对象”。为了保护城市不受水淹,可以采取在上游修建水库,在邻近城市的地区修建分洪道、分洪区的方法,减轻城市本身的防洪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单一的城市迅速发展成了城市群,以往城市“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地位已经被彻底动摇。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河流一侧的城市发展到了河流两侧,使整个防洪布局都需要重新调整。”程晓陶说,“此外,原有的防洪圈不足以承载目前的城市规模,城市已经扩张到了防洪圈之外,甚至是以往承受排涝水的区域。就好像是唐僧跑到了孙悟空画的保护圈之外,使城市面临的洪涝危险迅速加大。”

程晓陶介绍,城市开发过程中,不透水的面积也迅速增加,雨水渗透能力减弱。很多低洼水塘、湿地都逐渐消失,河道被挤占和填埋,使得城市所拥有调蓄雨水的“天赋”被扼杀,地表的排水负担加重。与快速发展的城市相比,排水设施建设则明显滞后。

此外,“先地上,后地下”的发展方式也导致城市内涝愈加严重。一般说来说,较为科学的方法是由政府部门首先对城市建筑用地做出集中规划,修建好庞大的地下骨干排水管网,然后将各新开发小区的零散排水管网与之相连,这样,各个小区承接的雨水就有了“出路”。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建设缺少基础设施先行规划,住房小区“遍地开花”,而开发商却只能“各自为政”,小区自建的排水系统没有统一的出口。

不过,这些失误该完全由政府来“埋单”吗?程晓陶认为,这是每个国家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更急于解决每天都会困扰市民的供水、供电、排污以及交通、通信等诸多问题,而排水系统毕竟是汛期的事,在北方,大暴雨在通常年份还未必能碰得到,因此容易被摆到次要位置,这也是政府部门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应对:政府主导多管齐下

面对与城市发展严重脱节的排水能力,遍地开花的排水系统以及逢雨必涝的城市症结,是否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短期高投入,一举根治内涝呢?

举世闻名的巴黎下水道位于地下50米,管道通畅,四壁整洁程度可以和巴黎街道媲美;东京地下的排水系统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排水系统,宽敞得能够跑汽车;澳大利亚的排水系统被热爱城市探险的人称为洞穴。

而程晓陶认为,这些听来让人艳羡的“地下宫殿”并不适合我国现状。解决排水系统的问题,首先需要使用常规技术解决“面”上的问题,改善绝大部分区域的内涝,剩下为数不多的“疑难杂症”才需要用到高标准、高投入的“地下宫殿”。

刘宏伟表示,目前,我国急需解决的是“面”上的问题,而最佳的解决方式是“政府主导、多管齐下”。他认为,主要采取“削峰”的措施,即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调峰和错峰,使得集中出现的降雨能先被储存起来,在降雨集中期过后,再慢慢释放。

程晓陶介绍,所谓政府主导,就是利用行政、立法、监督等一系列手段,解决发展与防灾脱节的问题。在发展规划的同时提前将减灾问题考虑到其中,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比如要将一公顷的农田变成城区,需提前评估出开发将可能增加多少流量,并要求开发者采取措施进行自我消化,不因开发而加重排水系统的负担。

所谓多管齐下就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各个单位分别发挥各自的蓄滞功能。程晓陶认为,如果全市单位都动员起来,“八仙过海,各出奇招”,打一场各自留住各家雨水的“人民战争”,投资省、见效快,应是现阶段最“讨巧”的方法。比如,可以在每一个小区的绿地下修建一个蓄水池,底下装上透水层,使得雨水过滤后可以直接回补地下。再如,小区每块绿地都有各自的闸门,出现暴雨时可以将闸门暂时关闭,等雨峰过后再开闸,不同单位和家庭都可以在楼边安装集雨罐,将屋顶雨水及时收集起来。如果这样的行动“遍地开花”,就将大大减少排水系统的压力。

防御:风险预警机制尚待加强

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即便严密的“地下宫殿”也难以抵御来势汹汹的“洪魔”。2013年,拥有先进排水系统的德、法、美等国,在暴雨的强势侵袭下,依旧上演了“水漫金山”的一幕。

如何有效防范洪水,使公众在暴雨中依旧安全,成了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程晓陶认为,做好前期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不同地区的下垫面状况不同,对暴雨风险的承载能力也不尽相同。他建议,可以实施“网格化”的风险评估机制,即根据地形以及气候特点将全国重点防御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网格,评估出每一个网格的阈值,即每个网格的下垫面条件能够承载的降雨强度。他认为,这种评估对于应对风险极为重要,比如在强降雨相对较少的北方,下垫面变化对洪水的影响难以被察觉,如不提前进行调研,就无法掌握风险变化,也难以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这将是极其危险的。同时,公众也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预报预警提前判断所在地区的安全性,做好应对的准备。“对于暴雨来说,高风险区域只是存在于特定的点,提前做好风险评估,一方面能确保人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能避免盲目性,不失为一个双赢的举措。”

此外,在防御洪水方面,改变预报方式并细化预警机制也会行之有效。程晓陶认为,目前,我国的预报预警机制在不断完善,与各部门合作,对于减轻灾害影响作用重大。同时,他也提出,预报的不确定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因此,对于暴雨的预报也可以用概率的方式来表现。

他介绍,在英国,3天前做出的预报给出的概率会较低,而提前2小时到3小时做出的预报给出的概率会明显提升。这样会帮助公众更加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根据不同的概率,政府和公众可以采取不同等级的应对措施。

除了改变预报方式,细化预警机制同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一些国家,即便启动最高级别的预警时,也会提示哪些地方是高风险区,哪些地方风险相对较低,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信息的效率。

“城市内涝是我国城市发展必然遇到的问题,当我国由发展中国家的低水平、低速度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高速度过渡时,过去的管理模式、观念、行政模式以及技术水平都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由此也会带来重重矛盾,而城市内涝正是其中之一。”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刘宏伟说。

中国水科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认为,过去,城市只是其所在流域中的一个“点”,也是流域防洪的“重点保护对象”。为了保护城市不受水淹,可以采取在上游修建水库,在邻近城市的地区修建分洪道、分洪区的方法,减轻城市本身的防洪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单一的城市迅速发展成了城市群,以往城市“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地位已经被彻底动摇。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河流一侧的城市发展到了河流两侧,使整个防洪布局都需要重新调整。”程晓陶说,“此外,原有的防洪圈不足以承载目前的城市规模,城市已经扩张到了防洪圈之外,甚至是以往承受排涝水的区域。就好像是唐僧跑到了孙悟空画的保护圈之外,使城市面临的洪涝危险迅速加大。”

程晓陶介绍,城市开发过程中,不透水的面积也迅速增加,雨水渗透能力减弱。很多低洼水塘、湿地都逐渐消失,河道被挤占和填埋,使得城市所拥有调蓄雨水的“天赋”被扼杀,地表的排水负担加重。与快速发展的城市相比,排水设施建设则明显滞后。

此外,“先地上,后地下”的发展方式也导致城市内涝愈加严重。一般说来说,较为科学的方法是由政府部门首先对城市建筑用地做出集中规划,修建好庞大的地下骨干排水管网,然后将各新开发小区的零散排水管网与之相连,这样,各个小区承接的雨水就有了“出路”。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建设缺少基础设施先行规划,住房小区“遍地开花”,而开发商却只能“各自为政”,小区自建的排水系统没有统一的出口。

不过,这些失误该完全由政府来“埋单”吗?程晓陶认为,这是每个国家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更急于解决每天都会困扰市民的供水、供电、排污以及交通、通信等诸多问题,而排水系统毕竟是汛期的事,在北方,大暴雨在通常年份还未必能碰得到,因此容易被摆到次要位置,这也是政府部门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应对:政府主导多管齐下

面对与城市发展严重脱节的排水能力,遍地开花的排水系统以及逢雨必涝的城市症结,是否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短期高投入,一举根治内涝呢?

举世闻名的巴黎下水道位于地下50米,管道通畅,四壁整洁程度可以和巴黎街道媲美;东京地下的排水系统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排水系统,宽敞得能够跑汽车;澳大利亚的排水系统被热爱城市探险的人称为洞穴。

而程晓陶认为,这些听来让人艳羡的“地下宫殿”并不适合我国现状。解决排水系统的问题,首先需要使用常规技术解决“面”上的问题,改善绝大部分区域的内涝,剩下为数不多的“疑难杂症”才需要用到高标准、高投入的“地下宫殿”。

刘宏伟表示,目前,我国急需解决的是“面”上的问题,而最佳的解决方式是“政府主导、多管齐下”。他认为,主要采取“削峰”的措施,即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调峰和错峰,使得集中出现的降雨能先被储存起来,在降雨集中期过后,再慢慢释放。

程晓陶介绍,所谓政府主导,就是利用行政、立法、监督等一系列手段,解决发展与防灾脱节的问题。在发展规划的同时提前将减灾问题考虑到其中,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比如要将一公顷的农田变成城区,需提前评估出开发将可能增加多少流量,并要求开发者采取措施进行自我消化,不因开发而加重排水系统的负担。

所谓多管齐下就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各个单位分别发挥各自的蓄滞功能。程晓陶认为,如果全市单位都动员起来,“八仙过海,各出奇招”,打一场各自留住各家雨水的“人民战争”,投资省、见效快,应是现阶段最“讨巧”的方法。比如,可以在每一个小区的绿地下修建一个蓄水池,底下装上透水层,使得雨水过滤后可以直接回补地下。再如,小区每块绿地都有各自的闸门,出现暴雨时可以将闸门暂时关闭,等雨峰过后再开闸,不同单位和家庭都可以在楼边安装集雨罐,将屋顶雨水及时收集起来。如果这样的行动“遍地开花”,就将大大减少排水系统的压力。

防御:风险预警机制尚待加强

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即便严密的“地下宫殿”也难以抵御来势汹汹的“洪魔”。2013年,拥有先进排水系统的德、法、美等国,在暴雨的强势侵袭下,依旧上演了“水漫金山”的一幕。

如何有效防范洪水,使公众在暴雨中依旧安全,成了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程晓陶认为,做好前期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不同地区的下垫面状况不同,对暴雨风险的承载能力也不尽相同。他建议,可以实施“网格化”的风险评估机制,即根据地形以及气候特点将全国重点防御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网格,评估出每一个网格的阈值,即每个网格的下垫面条件能够承载的降雨强度。他认为,这种评估对于应对风险极为重要,比如在强降雨相对较少的北方,下垫面变化对洪水的影响难以被察觉,如不提前进行调研,就无法掌握风险变化,也难以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这将是极其危险的。同时,公众也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预报预警提前判断所在地区的安全性,做好应对的准备。“对于暴雨来说,高风险区域只是存在于特定的点,提前做好风险评估,一方面能确保人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能避免盲目性,不失为一个双赢的举措。”

此外,在防御洪水方面,改变预报方式并细化预警机制也会行之有效。程晓陶认为,目前,我国的预报预警机制在不断完善,与各部门合作,对于减轻灾害影响作用重大。同时,他也提出,预报的不确定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因此,对于暴雨的预报也可以用概率的方式来表现。

他介绍,在英国,3天前做出的预报给出的概率会较低,而提前2小时到3小时做出的预报给出的概率会明显提升。这样会帮助公众更加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根据不同的概率,政府和公众可以采取不同等级的应对措施。

除了改变预报方式,细化预警机制同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一些国家,即便启动最高级别的预警时,也会提示哪些地方是高风险区,哪些地方风险相对较低,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信息的效率。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专家详解多我国的城市缘何“逢雨必涝” 的资料
· 李群:高标准、精细化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2016-06-13]
· 2015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6-05-31]
· 徐振强:智慧城市生命力在于与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协同创新 [2016-05-30]
· 关于征求对《生态城市规划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2016-04-26]
· 秦皇岛邀请规划业内“大咖” 调整城市规划布局 [2016-05-19]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