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最高追求,北京作为一个以打造世界城市为目标的文明古都,如何将文化产业与世界城市发展结合?如何将城市创意生态与城市文化生活融合?对城市管理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以新的设计思维、新的文化空间、新的文化运营模式来实现城市对文化的追求,这就是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
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建筑群形式构建的一种城市主流文化消费综合业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城市文化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可以将城市公共文化事业、城市文化产业、城市文化消费有机地融为一体。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精神的物化符号,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本身将成为城市文化不断传承和衍生的文化载体。
在提出“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这一概念时,必须提及两个近似的概念,一个是“城市综合体”(典型代表是万达广场),一个是“旅游综合体”(典型代表是深圳华侨城)。“城市文化综合体”和前两个综合体相比,有很多功能和内容是重合的,但是关键的区别是“城市综合体”具有很强的商务功能,具体体现就是综合体内有大面积的可出售出租的办公楼,“旅游综合体”也往往植入了相当面积的住宅项目,而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却很少强调其商务功能。“城市综合体”和“旅游综合体”都有成熟的概念(见链接),而“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概念的提出,目前还仅仅局限于对北京几个城市创意文化建筑群落的归纳和总结。
“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的核心内容是文化消费,或者说是以文化消费为核心衍生出来的文化建筑群体,而这种文化建筑群体又构成了一个“人人皆可创意,创意需要自由,自由需要市场”(霍金斯语)的城市创意文化生态。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构成要素包括:源于特定的文化资源或城市固有的文化基因;具有城市文化消费的公共性、指向性、聚集性、融合性、关联性、辐射性、衍生性;建筑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消费内容大多均具有文化创意元素;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区、副中心区、边缘区,形成不同的创意生态圈。
以北京为例,我们可以观察到“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在北京的格局。
在北京二环内,以什刹海为代表,形成了胡同文化、皇家文化(恭王府)、餐饮文化(荷花市场、九门小吃)的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并与一箭之遥的南锣鼓巷文化一条街形成了文化关联。什刹海创意文化综合体的基因是北京传统文化。
在北京二环和三环之间,形成了以三里屯为代表的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这一文化建筑群落以酒吧一条街为原点,并发展为购物、电影、图书、时尚消费为主的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同时与工人体育馆周边的夜场形成了文化关联。三里屯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的文化基因是源于西方的酒吧文化。
在北京三环和四环之间,形成了以蓝色港湾为代表的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这一文化建筑群落借力公园的休闲文化,将亲水休闲与时尚消费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包括电影院、餐饮、购物、酒吧一条街、儿童城等业态,吸引了不少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群体,同时与好运街、8号公馆、凤凰电视台、21世纪剧院等形成了文化关联。蓝色港湾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应该是一种定制的文化消费业态,其文化基因源于都市文化。
在北京四环和五环之间,形成了以798艺术区为代表的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这一文化建筑群落最初以艺术工作室、画廊为主,目前餐饮、酒吧都有所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艺术旅游区,并和望京商业中心、环铁艺术区形成了文化关联。798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的文化基因源于当代艺术。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北京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虽然有的位于城市中心区,有的位于城市边缘地带,但是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消费人群具有重合性,也就是不同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的消费者往往都是一类消费群体。二是文化价值的一致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赋予建筑美和意义、赋予空间文化和故事、赋予人自由和想象。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可以从文化视角去描述一个已有的事物,或者去构建一个新的事物。“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就是用文化视角去诠释多样化的城市建筑综合体。
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是营造城市文化创意生态的重要载体,但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北京以科技园模式大力发展文化园区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能够极大地改善城市文化创意生态的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的研究、规划和建设。
当然,北京样本还不能算是一个系统的研究成果,还需要各领域内的专家丰富并完善“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