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聚集,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它有如下规律:
第一,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规律。
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高,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城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从农业转为工业,再转为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于世界各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高,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
第二,城镇化进程规律。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对一些国家城镇化发展历史轨迹的研究,将城镇化进程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基本阶段:在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都很有限,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在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工业快速发展能够为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90%之间),农业人口比重已经不大,农业生产必须维持社会需要的规模,城镇化发展又趋于平缓,经济发展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城镇化发展重在提升质量。另外,根据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后发国家城镇化呈现加速趋势。
第三,城镇化不同阶段优先发展规律。
根据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的研究,城镇化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城市发展进程不同:城镇化前期阶段:以集中型城镇化和大城镇化为主;城镇化后期阶段:以扩散型城镇化和城市区域化为主。在城镇化前期阶段,由于开始受资源稀缺性的限制,城市常会在少数具有优势的经济中心,或者交通枢纽、矿产资源富集地等,并逐渐成长为核心区,出现集中型城镇化。集中型城镇化一般会导致大城市超先增长,出现大城镇化。导致大城镇化的直接原因是在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的流动中,总的趋势是流向大城市的人口要超过流向中小城市的人口。当城镇化进入后期阶段,扩散将上升到主导地位,成为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引起扩散的因素主要有: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和政府的干预作用等。
第四,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形成城市群(圈)。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聚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借助现代的交通工具、综合运输网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产生大量的聚集效应,人口高度集中。城市群在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日本三大城市群(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区域面积仅占日本全国的6%,却吸纳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1%。
合肥是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第一,对照国外城镇化规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要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2011年合肥的城市率64.6%,但户籍人口非农业人口比重只有36.8%,城市还有大量农民工没有成为市民,还存在城乡分割、产城不一体发展、户籍等制度阻碍农民市民化等问题。按照城镇化的进程,合肥即将进入城镇化后期,速度不是追求的第一目标,而是要把城镇化的质量作为主要目标。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的城镇化。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建设特大城市。从城市化发展阶段看,合肥城镇化超过了城镇化的前期,处在城镇化的中期的最后时期,是城镇化加速阶段。按照世界城镇化规律,城镇化率到70%,就进入城镇化的平稳期,但考虑到合肥是省会城市,未来全省的经济和人口将大量向合肥聚集,成为一个城市群,合肥城镇化将打破常规,快速发展将持续一段时期。作为城市群增长极的合肥市,理所当然地成为特大型城市。因此,要毫不动摇地实施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战略,合理规划,调动一切资源和有利因素,加快发展,使合肥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一个重要的增长极。
三是要大力发展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等城市群相比,合肥经济圈规模、集聚能力、扩散和辐射能力都不强。其根本原因是合肥经济圈的经济实力较弱;以及长期受行政区划分割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产业分工不明显,产业链条短,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业项目之争、基础设施之争等方面的无序竞争,制约了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因此,要打破合肥经济圈内行政壁垒,加强经济圈内的联系与合作,优化经济圈空间结构布局,构筑统一市场体系,建立产业整合机制,完善利益形成机制,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在城市布局上,要发展合肥周边卫星城,尤其是县城和建制镇,形成大中小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