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土地浪费、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社会矛盾增加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在日前召开的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论坛上,与会专家纷纷指出,推进生态文明落地和生态城市建设刻不容缓。
亟待建立生态城市价值观
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城市在创造全球80%以上GDP的同时,也消耗着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并排放着同等规模的温室气体。据统计,2012年,我国的GDP达到51.9万亿元,人均GDP达到3.8万元。城镇化为我们带来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过去一个阶段的城镇化发展多数是建立在牺牲环境资源基础上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空气严重污染、生态承载力减弱,致使自然灾害频发,而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污染开始互相转嫁,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院长沈迟呼吁,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否则,我们也将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必须重新开始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既是环境问题的肇事者,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提出,要转变目前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必须要建立生态城市的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做到自然为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其次,要实行多样循环,保证资源多元多样、循环利用、和谐共生;最后,才能实现以人为本、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理念。
“绿色沙漠”不是生态城市
绿色等于生态、优化水环境等于生态、风调雨顺的人工环境等于生态……这些概念上的混淆长期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不少地方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大、科学性不强,单纯“为绿而绿”的现象,生态城市建设正在制造“绿色沙漠”。例如,生态城市建设本应以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但是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生态城市的视觉效果,甚至从外地引入大量不符合地方环境的植物,反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生态城市?沈迟介绍说,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狭义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三个落地”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要实现城镇化发展的转型、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提出,要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指导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要做到“三个落地”。
第一,观念和行为落地。必须让人们认识到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要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并将环境治理成效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不再“惟GDP论英雄”。引导企业自主调整发展战略,把环境、资源价值纳入生产核算体系,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消除污染,实现绿色增长。倡导“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使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第二,机制落地。要建立合理的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废弃“分区而治,画地为牢”,统一协调各层级、各地域管理主体行为,共同承担治理责任。并建立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在资源配置上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公众的作用。
第三,产业落地。从项目的规划论证、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到商品的包装、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力争做到能耗低、污染小且可循环。
与会专家呼吁,我们应该牢记这个口号——多快好省。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生态、要低碳,而且要节水、要节地、节约所有资源的消耗。
本报记者 林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