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1日上午消息,《华尔街日报》撰文写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近下调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预期,包括中国在内。但看好中国的人依然相信中国能够通过加大城镇化力度来实现中期GDP增长的可持续性。原则上来讲,城镇化是很有吸引力的一大提议。在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的城市发展欣欣向荣,住房需求似乎难以满足。但人口转移的变动,包括年轻人前往城市的速度放缓,已经开始威胁中国的城镇化大计。
中国官方的城镇化水平现在只有51%,尽管有其他评估在此数值上下。根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城镇化目标,到2030年将会有70%的中国人生活在城市里。为了改善高度不均的收入分配现状,中国力争将人口转移到生产力更高的城镇工作岗位,新增2.8亿城市人的计划听起来宏大而直接。
随着农村人口直接进城和城市区域不断扩向农村地区,中国的农村人口在过去20年正以每年大约1%的速度减少,但这一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城镇化的真是水平。事实上,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一直在降低。在本世纪初,中国的城市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这一速率到2010年已经降至2.5%,而且随着总人口增长在2020年之前降至零位,这一速率有望进一步降至1.5%。
中国城市人口的增长会加速放缓,对此有几个简单的人口原因可以解释。前往城市的大多是30岁以下的中国年轻人,但这一群体的数量正在稳定缩减。根据联合国的预计,这一群体的数量将从2010年的3.47亿下降至2020年的2.66亿。城市年轻人的性别比例失衡意味着婚姻和新家庭数量会加速下跌,晚婚趋势可能会继续下去。
城镇化本身也给中国带来人口挑战。如今,虽然计划生育政策有所缓解,但出生率持续下降。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比计划生育还要可怕。官方的数据显示,5到9岁之间的儿童数量从2000年的1.09亿下降至如今的7800万。
年龄在15岁至29岁之间的农村青年人口数量快速下降,而这一群体是推动城镇化的主力军:对出生农村的30岁人口而言,他们当中有75%已经成为城里人。
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建设不仅要反应到制造城市工作岗位的能力(这一点目前相当成功),还要反应提高农村生产力的能力。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的离乡,剩下的农村人口中有30%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中国需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否则就得向农民提供大规模的农业补贴,这对整体经济来说是一大拖累。
城镇化不应该是目的,而应该是经济积极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教育和工业的影响。单纯的城市居民数量不能反映积极的发展。菲律宾的城镇化水平和中国相近,但由于缺乏制造业工作,大多数农村移民只能找到低收入的工作。
随着劳动力减少、中小城市发展和更开放的政策出台,中国的农村移民的状况定将逐渐改善。户籍制度似乎会在五年内淘汰,从而能吸引更多的城市移民,增加城市住房需求。但提高这一群体的生产力意味着政府需要加大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支出,而不只是搞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放缓,政府试图通过基建支出来提振GDP的努力将会遭遇困境。如果把资金投在提高工资水平和消费,以及改善医疗、福利和教育状态之上,这显然不是坏事。中国政府和看好中国的人士需要意识到人口结构变化,然后根据变化来决定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