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积水内涝频发的问题不仅是在杭州,几乎成为了中国很多城市的通病。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6项重点任务,要求10年时间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
记者从杭州市规划局了解到,早在2005年1月,获杭州市政府批复的《杭州市区雨水工程专业规划》对杭州市区城市内部雨水排水系统进行了规划安排。
规划至2020年,杭州市区将形成以缓冲式排水模式为主、自流排水模式为辅的格局。
胡洪志告诉记者,目前杭州在东西各布局建设一个大型水利设施,以期解决内涝。
2007年“罗莎”后,杭州启动在运河和钱塘江连接处的三堡船闸西面开挖一条泄洪河道,兴建一个大型的三堡排涝泵站。三堡排涝泵站建成后,当杭州运河水位高时,就可以启动泵站,把运河水往钱塘江排,一天之内可排相当于2个西湖的水量。这一工程预计到2015年汛期前完工。
2008年,杭州市曾做了西部水利规划,在流域上游兴建防洪水库拦蓄洪水。闲林水库大坝计划在2015年完工启用。闲林水库若建成也将分担留下三分之一的山洪水量。
虽然上述两个工程会使杭州的排涝能力会明显提升,但在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上,胡洪志表现出悲观的态度:“仅依靠一两个工程,不可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
另一位从事水利工作26年的专家坦言,杭州这两个工程建立后,可能对局部的地区更为明显,但让杭州永远没内涝是不大可能。
城市化大潮呼唤河道绿地
城市化进程是一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如果不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排水和排涝问题,这将成为多个城市发展的烦恼。
近年来,杭州城市外延不断拓展,多座新城拔地而起。
“以前雨下来后,会在草地上滞留一段时间,再排到河道里,现在草地变少,水直接流到河道。现在河道也缩小了,加剧了内涝。”胡洪志表示,城市化令杭州河网、绿地少了,自然蓄水能力减弱,现在基本依靠人工排涝。
而正因为人工排涝的不给力,一年涝三次的尴尬境地也令民众质疑,杭州城市基础建设缺乏危机预测性。
一位在日本静冈县浜松市呆了近5年的曹先生将杭州同日本的城市进行对比后表示,杭州城市基础建设落后没有远见,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危机预测性,“日本早在战后重建时期就完成了城市基础建设,直到今天都可以继续用。”
从上世纪80年代,东京开始建设地下水库,有效的解决了内涝。
对于日本模式,胡洪志表示其建设成本过高,浪费地下空间,而且不能大量建设,对于杭州不太现实。
胡洪志建议,政府应在排涝基础设施上订好标准,保证河道的畅通,内涝问题还是可解的。
同时他也提醒,新城建设,土地利用率不是越高越好,要适当增加绿地面积,公园、湿地都有蓄水作用,既为美观又为排涝;其次在新城建设中,要让绿地的地势尽可能低于要保护的地面。
作为绿地利用的升级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此前提出过一个处理中国的城市雨洪做法——建立城市“绿色海绵”系统。具体做法包括建立雨洪公园和绿色水库,降低公园绿地标高,沿路设计生态沟,在社区建立雨水收集绿地等等。”
对于“绿色海绵”这个概念,杭州规划部门的一位副总工程师也在肯定了预见性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外,并表示目前杭州也在吸取全国各个城市的经验,“会考虑目前北京正在试行的类似‘调续池’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