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先导
通过制定和执行积极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提高、能源结构更为清洁。城镇化进程也是一个选择生活方式的过程,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通过规划引导来提倡节能生活方式,也是城市可持续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史博阳强调,在规划阶段引入低碳的理念,规划中注重节能减排,可以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地有效控制碳的使用和排放。要把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通过在低碳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这种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史博阳说,在城镇化进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应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在城市交通方面应下决心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大力发展包括地铁、快速交通、公交专用道、普通公交等,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
二是坚持紧凑型的城市设计和有机的城市布局。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国情,决定了紧凑型的城市设计是多数城市的必然选择。未来城市布局发展趋势是功能分区逐渐弱化,由单纯地强调分割走向混合。城市内部要尽可能实现混合的综合商务和居住功能。只要没有噪声、污水、空气等的污染,各种产业与居住功能应该在空间上尽可能地混合,尽可能减少不可持续的钟摆式交通出行模式。
三是推广建设生态绿化系统,改变城市园林绿化的方式,充分利用城市绿化来达到增加碳汇、吸附污染物、减少热岛效应、为建筑和行人遮阳等节能减排的效果。推行绿色城市基础设施,在交通、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诸方面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经济激励政策,积极开展生态城市的国际合作和老城市生态化改造。
生态伦理观与生态美学观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杨彩虹说,从本质上讲,低碳城市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实践中的低碳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如下原则:一是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处于同等地位。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作关系。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低碳城市及其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资源,我们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低层高密度建筑、巨构城市、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结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其次是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提倡对他们尽量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
二是减少人工层次,更加注意自然环境设计。我们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重视,确定“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减少人工层次,加强自然环境利用,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三是注重低碳城市及其建筑设计的地方性。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之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肌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强度和持久性,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
在我国,低碳生态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千差万别,低碳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结合具体地域特点的生态城市及建筑设计理论及实践,如四川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园、广州“人工湿地”的试点研究、黄土高原绿色居住区模式研究构想、北方严寒地区节能建筑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