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未来15年,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大约1500万人,城镇化率将达到50%~60%,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城镇化过程中之所以要重视低碳化,是因为发展低碳城市不仅可以规避过去高碳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而且可以避免由于能源过渡消耗带来的资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观念先行 制度保障
2013年9月15日,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召开,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桢在论坛上指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碳市场以及相关税收和价格政策的建立,许可证是碳交易的起点,必须实行严格管理,同时维护全国的统一市场。
孙桢表示,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当前我国全面实施低碳发展战略,除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外,必须将其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特别是纳入到主流的经济活动中去。因此,必须创造出一种经济制度,使低碳技术能够赢利,这就是低碳经济。而低碳经济核心制度是碳市场以及相关税收和价格政策。气候变化立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整套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制度,包括总量控制、排放许可、排放交易和数据管理。气候变化立法很重要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明确地赋予独特的目的性,不因经济形势的起伏而影响其政策的有效性。孙桢说,经济发展转型期间需要低碳发展,转型成功后更需要低碳发展。
全国人大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陶武先指出,树立低碳理念,关键在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模式,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重在立足资源禀赋条件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努力构建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空间紧凑化及物质生产循环化的三维空间格局。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生态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依赖于规范、长期、稳定的制度环境,依赖于“硬约束”的长效机制。只有实行严密的法规、严格的制度,才能为生态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节流与开源
资源总量有限,环境容量有界,决定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必要性。陶武先说,必须坚持节约与集约并重,大力推进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节约强调不浪费,是思维方式也是行为习惯;集约侧重高效率,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作保障。既要坚持“强本而节用”,在科技创新中降低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利用过程中的无谓浪费;又要坚持“有限资源、无限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在发挥资源最优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构建低碳城市要从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入手,制订总体节能减排任务和经济发展目标。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把建设低碳城市概括为“节流”和“开源”。节流就是从生产上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开源就是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零碳能源。潘家华表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经济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调整、观念引导等措施,实现降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