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高铁火车站出发,驱车上环城路后向东转入花城大道,约7分钟后就远离了中心城市的喧嚣,驶入山水相间的城郊。此时,便可看到在湖畔的一大片平地上,一座小镇正在兴建中,这就是“花山新城”。
新城是相对老城来说的。花山位于武汉市东郊,原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镇。1958年,花山镇被列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国家级奖状。
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2007年底,在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花山镇又一次成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承担起落实“两型社会”先行先试重任,充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路先锋。
也就从那时起,花山镇开始重新规划并兴建,现通常称为花山生态新城
启动“反规划”设计
“以前,我们这里的人总羡慕城里生活,年轻人读书或多或少,都不愿意留下。”36岁的李云是花山镇顺水口村村民,1996年读完职高后,他跟村里其他同龄人一样,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工。但在两年前,他回到花山的生态艺术馆从事安保工作,并在新城买了房,成了家。
不是一直都向往大城市吗?为什么在大城市打拼10多年后反而回到了家乡?李云笑了笑说,以前是因为家乡穷,房子矮,黄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总觉得城里是另一片天地。但真的待久了,发现城市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人多,车多,天总是灰蒙蒙的,生存压力也很大。”
两年前,听说花山正重新建设。李云回来一看,感觉处处生机盎然,置身其中,尽管有的地方还在建设中,但明显可以感觉到与传统大城市的区别,除了山水等自然资源受到严格保护外,中水循环、电瓶车、地源热泵等节能设施也随处可见。
最让李云好奇的,还是还建社区的光伏发电功能。在小区的楼顶、绿化带中间架着一排排光伏电池板,这些电池板接收的太阳能发电给小区路灯等公共设施供电,“也就是说,小区公共设施的照电可以不花钱。”当然,光伏发电也可以与正常的电路并入国家电网使用。
花山新城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生态保育区就有约4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生态保育区由湖泊、山体、林地组成,在城中形成一道道生态屏障。而建设区相对集中,6条宽敞的自然绿道有机分隔,公园、绿地穿插其中,绿化率高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