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住房城乡建设部还将编写具有指导意义且操作性强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法,并选择试点城市进行应用和评价。
“共生”设计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
7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13(第八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作了题为“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的主题报告。仇保兴指出,“共生”是大自然最普遍的现象,是中西方历史上理想城市观,“共生”设计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
“共生”基于丰富的“多样性”,源于无数的“微循环”,是任何物质能源都可以相互利用的高效循环。“共生”所产生的协同作用能够使能效和物效的提高有可能超越物理学定律。“共生”是自组织系统最重要的本质特征,而自组织系统是一切生命演化基本模式,这种城市必然是向自然索求最少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而“阴阳互补”是“共生效应”的最高层次。不同生物和基础设施之间是功能互补的,不是相互排斥和抵消的,而是互相在贡献着自己的信息、能力和资源,是一种高层次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就是“阴阳互补”,中华民族5000年前就得到这个智慧,但是现代人很少能够领悟和应用。“共生城市”可以分成三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集,这三个协同集自身的共生性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共生性就能影响城市生态脚印的大小。
一是能源和资源协同集。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和运行,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电梯下降能、废弃物转化的沼气能,都在一个建筑内完成协同转化利用,使建筑不仅是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能源的发生集。如果城市的基本单元——建筑可以与能源共生,那么城市也就可能实现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
二是城市服务功能与产业协同集。要追求土地混合使用,只有把各种各样的功能分区多维度混合布局,使得稀缺的空间能够高效利用,使得城市能够紧凑型发展,居住和就业能够共生。即让居住、就业和各种不同的产业布局之间共生起来,这种新规划模式就必然会打破现代规划师们熟悉的明确分区的规划,然后就能创造出立体型的不同结构的混合单元,这种新单元可称之为集约式的城市综合体,这类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单元实质上是使用功能混合的大型绿色建筑,其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找到工作与休憩的机会。采用这种单元组合起来的城市当然就是一种共生的生态城市,但需要城市规划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与之相适应。
三是气候、自然与景观协同集。如果把城市中建筑归于“阳”,那园林绿地就属“阴”,这种阴阳共生观造就了中国5000年园林发展的原动力。我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原则是:一切都源自模仿自然,力求展现自然美的精妙境界,园林与建筑往往是高度融合、相互包容的,如建筑的回廊、屋檐、门台等都是面向园林和水体的开放空间,而亭、榭、假山、廊道等建筑小品又自然地点缀在园林绿地和水体之中,这就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阴阳互补”精髓。
仇保兴强调,“共生理念”是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的新基础知识;细节即微循环决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成败;生态城市往往是“他组织”与“自组织”相互耦合的结果;“共生城市”效能的提高应基于系统的自我演进,而不是规划定终身;“自我演进的共生效应”源于市民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现代智慧信息网络是各子系统协同整合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