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国共评出978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919项,占总数的94%;运行标识59项,占总数的6%。其中居住建筑占55%,公共建筑占45%,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建筑面积平均在10万平方米左右,项目规模较国外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大很多。
在今年7月份举办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有为介绍了由该委员会牵头,联合十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正在起草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这是中国自2011年在全国启动绿色生态城试点以来,首次酝酿出台国家标准。
“十二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要支持50个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国家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完成至少10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单体发展太慢,这是国家力推绿色生态城区的原因。”王有为说,绿色生态城区里的建筑100%都是绿色建筑,30%以上是二星级绿色建筑。此外,强制推行保障性住房要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新建商品房的绿色建筑比例不低于50%,都是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措施。当然,绿色建筑只是绿色生态城区的部分特征。王有为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项目评审制定了五大指标体系,包括专项规划、绿色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和水循环,绿色建筑打分只占1/5。
正在制定中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则囊括了规划、绿色建筑、生态环境、交通、能源、水资源、信息化、碳排放和人文等九大方面。尤其是碳排放,细化了产业、建筑、交通三大板块,以单位GDP排放、人均排放和单位地域面积排放三种方式表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说,要把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建设好,应该遵循少拆除多利用、少人工多天然、少扩张多省地、少装饰多生态的原则,毕竟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能环保,节省土地资源是最长久的节能环保,而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人性化的节能环保。
“智慧城市”是一剂良方
8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103个城市入选。此前,1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有90个。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将达800亿元。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有研究表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形成的智能产业,有望为全球降低15%至35%的碳排放,而其自身付出的碳排放仅有2%。智能产业形成智慧城市的构架,解决了因资源枯竭导致的“城市病”,更能使城市服务能力最大化,让市民切实体会到科技带来的生活改变。
“未富先老、交通拥堵、环境恶化、透支资源,城市病就这样提前到来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凯教授在做《城市社会的到来与智慧城市建设》主题演讲时指出,中国的城镇化比工业化晚了10年到15年,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双结构目标:一是提高市民的便捷感、安全感、对城市的认知感、亲和感、公正感;二是提高城市治理的能力,包括基础设施、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城市经济、资源配置共享、空间布局七种能力。
10月23日,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主办的“智慧城市建设”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在论坛上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把城市资源通过信息化进行集成、融合和共享,它不仅可以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最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中国从传统城市走向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