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些城市地下管线成安全管理灰色地带
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不仅敲响了安全警钟,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和规划问题的关注。11月28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部署对全国油气输送管道和城市地下管网开展安全整治。安全整治将重点排查规划设计、管线质量、保护措施、维护运行监测、监督责任、应急预案和演练、基础管理等7方面内容。
就地下管线安全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他们认为,城市管网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已成顽疾,并且国家目前只有有关专业管线的法律,没有管线综合管理的法规,由此也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
“是管线规划问题更是企业管理不力”
“为什么不疏散群众”、“为什么引起爆炸”、“为什么泄漏的原油会进入市政排水暗渠”、“是规划的问题还是设计的问题”,对于“11•22”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在11月25日的事故调查组会议上连发15问的场景让人记忆深刻,更唤起了人们对平日里不甚关注的地下管线的重视。
11月27日,中石化方面宣布,鉴于管道储运公司党委书记田以民、管道储运分公司总经理钱建华在“11•22”事故中负有直接领导责任,中石化集团党组决定二人停职检查,并配合协助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再行处理。此外,从27日起启动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排查各类管网隐患。
这起事故不仅造成了中石化现场维修人员伤亡,也给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诸多影响。从媒体报道得知,输油管线紧挨着居民小区,事故发生后附近区域大面积停水、停电。对此,有人质疑,输油管线铺设位置是否存在问题?
“输油管线是生产性质的,应该远离居住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全国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委员戴慎志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他解释,地下管线从用处上分,有生产型和生活型,像青岛黄岛的输油管线是生产性质的。化工企业的气体管线等都应当远离生活居住区,“因为这些是容易引起燃烧爆炸的,应该有专用的管廊。”
青岛方面早先也承认,管线情况非常复杂,在多年的城市建设中,输油管线与市政管线交叉,不规范。
“根据行业规范,后建管道应当避让先建管道。”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副教授李树平说。根据城市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管线与管线之间也要有安全距离,“为防止管道之间出问题互相影响,工程规范要求管道之间必须要有水平净距和垂直净距,输油管道与其他管线的水平净距和垂直净距分别是1.5米和0.25米,目前还不清楚黄岛的输油管线符不符合要求,需要看调查组的最终结论。”
李树平认为,除了管线铺设位置存在问题,在日常管理维护方面也要注意疏漏,“现在城市管线都有年头了,一些城市管线已经使用了四五十年,老化和腐蚀的管线很多,所以日常维护和巡检都需要格外用心才行。”
据报道,11月22日凌晨3点,青岛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即出现泄漏,但直到上午10点30分发生爆炸后,青岛市政府层面才得知此事。“中间相隔了7个小时,反映出企业应急方案有问题。”戴慎志告诉记者。
全国地下管线家底不清
“地下管线在咱们国家分两大类:一是长输管线,主要承担省际、城市之间的能源、信息、资源等输送功能﹔另外一类是我们常说的城市地下管线,主要承担城市的能源、资源、信息沟通等保障,以及排涝、排污等功能。”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勘察院副总工程师江贻芳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目前长输油气管道规划是由中石油管道局和中石化管道局负责。”在江贻芳看来,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体制原因,城市缺少准确、完整的地下管线信息,业绩考核主要基于经济考核,使得我们对地下管线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无规划、规划缺乏可执行性、规划监督缺失在城市里普遍存在。
为此,国家住建部门在2012年时提出要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要求“各地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必要支撑,可以为地下管线运行维护及城市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但前提是采集必要的数据,这就需要对地下管线进行普查。”江贻芳说,2005年《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实施之前,每年有10多个城市做地下管线普查,办法出台之后,每年有二三十个城市做普查。
为获取参考依据,住建部门2011年时提供经费给江贻芳做国内地下管线的调查课题。江贻芳在2012年的调研显示,2000年至2011年间,全国共有253个城市开展过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到目前为止,地下管线家底不清的现状在全国还是普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