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2、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
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
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
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3、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
4、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
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5、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
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
6、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
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