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全面的《大气清洁法》,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由煤炭改为使用天然气,发电厂和重工业则被迁到郊区。1968年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如《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规定污染工业场所必须采取最有效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予以罚款等严厉处罚。
人口
在伦敦市中心的上班族里,居住在伦敦市中心的并不多,大伦敦地区发达的轨道交通有效解决了居住往返的问题。而伯明翰、利物浦、曼切斯特等商业发达、生活舒适的周边城市,也为伦敦承担了一大部分人口压力。
出行
作为伦敦的商业金融中心,伦敦城和很多市中心商业区都不设停车场。“这迫使很多上班族不得不搭乘公共交通,或在进城前转乘和租用各个街角都有的城市穿梭自行车”。
编者按
上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正式召开。这次会议酝酿已久,并最终罕见地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起召开,凸显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后,对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全面部署。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如何就新型城镇化先行先试、积极探路,是广东肩负的责任。作为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也将之视为己任。为此,南方日报联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今起推出“城人之美——破题广东新型城镇化”大型系列报道。
正如会议指出,中国的城镇化没有先例,既要结合国外经验,也要结合本国实际。我们的系列报道立足于此,既走访了国际著名都市圈和先进城市;也就新型城镇化可能涉及的改革,积极向国内先行先试地区取经。系列报道共分为“环球取经”、“改革问道”、“八方来论”三个子系列。“环球取经”首篇走访曾经的“雾都”伦敦,探寻其50载“治雾”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敬请垂注!
破题
12月初,今年下半年以来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严重的雾霾天气来势汹汹。全国20个省份、10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级别,京津冀和长三角的重污染区甚至连接成片。切身的遭遇不由让人想起61年前发生在“雾都”英国伦敦的那场灾难。
1952年12月5日至8日,被后世称为“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惨案造成超过12000人死亡。
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不仅引发了英国对工业化污染之路的反思,也催生了此后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运动。今天,伦敦通过50多年的持续“治雾”已经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坚持生态文明,提高生活质量,治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是应有之义,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而从“大城市病”中逐渐康复的伦敦,对此无疑很有发言权。
“雾都”伦敦究竟是如何完成涅槃重生?中国雾霾等城市病治理能否从中取经?当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我们又如何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走进了如今的绿茵智慧城伦敦,希望为广东“城市病”的治理找到一点启示。
取经
立法治污
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的治理,从立法、规划到监管,已经融入到伦敦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
12月8日,来自大西洋湿润的西南风拂过伦敦,尽管感觉有点湿冷,但好在没有下雨。在伦敦求学的中国留学生kelly下课后找了家小餐馆吃饭。正巧太阳从云层后露出脑袋,她特意端着食物挪到了室外,“冷归冷,但外面空气好”。
吃饭时,老家杭州的妈妈打来电话抱怨最近严重的雾霾。kelly挂了电话说:“我每次回杭州,几乎都会感冒或者得鼻炎,一回到英国就好了”,她笑道:“所以在国内我可不会像这样在路边吃饭。”
来英国已经5年,kelly深深感受到,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的治理,从立法、规划到监管,已经融入了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走在伦敦街头,天空清澈、绿茵环绕、街道洁净、交通井然。kelly说,除了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你已无从寻找“雾都”的身影。
不过如果你把历史的时钟往前拨61年,你也许会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人口急剧膨胀,道路拥堵不堪,住房短缺使大量人口集聚在“贫民窟”。更可怕的是,由工厂、住户和汽车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霭成为了震惊世界的杀手。
1952年12月5日至8日爆发的那场史上最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让整个伦敦仿佛陷入世界末日。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凝结成的高浓度硫酸雾,导致伦敦各大医院集中出现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心脏病等重症患者。据BBC报道,大雾期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亡,其后数周内又有8000余人死于非命,合计死亡人数超过12000人,成为罕见的大惨案。
伦敦市环境与健康管理署一位官员介绍,这一惨痛教训让伦敦比谁都更迫切改善城市环境。195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全面的《大气清洁法》,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由煤炭改为使用天然气,发电厂和重工业则被迁到郊区。1968年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如《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规定污染工业场所必须采取最有效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予以罚款等严厉处罚。
伦敦与环境污染的斗争也不止于大气方面。除了“雾都”之名,19世纪由于糟糕的下水道,伦敦也因臭闻名。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加大整治泰晤士河的力度,通过了严厉的治污法案,对违规排放污水的机构实施法律制裁。当局也针对水质制定了严格标准,并定期对河流水质的达标情况进行彻底检测。20世纪后期,尽管英国对水供给和管理行业进行了私有化,但负责伦敦水供给和污水处理的泰晤士水务公司,还是投入巨资为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供给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交通
目前伦敦75%在中心区上班的人使用铁路网络。18岁以下的少年都可以免费乘坐有轨电车和公交车。
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50多年,伦敦终于涅槃重生,环保、低碳的理念也已完全融入了伦敦城市治理当中。实际上,英国也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
kelly介绍,伦敦每一年都会举办“low carbon entrepreneur(低碳实业家)”市长大赛,在伦敦很多大学中都有拥趸。伦敦市环境与健康管理署负责人表示:“每年,我们会拿出2万英镑在大学生中征集创意点子,帮助伦敦到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减少60%的目标”。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治理交通拥堵,推广绿色出行。
“作为伦敦的CBD,伦敦城交通的拥堵最为明显。”伦敦城环境与健康中心主管Ruth Calderwood站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4楼办公室的窗边,指着楼下蜿蜒的小道对南方日报记者说,伦敦市中心窄小的道路和两边的建筑都是文物,根本没有改造和扩建的空间,因此为了治理交通拥堵,伦敦唯一的方法是鼓励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实际上,现在交通污染已成为伦敦空气污染的首要来源。为了减少汽车等尾气排放,也必须引导市民使用公共交通。
“构建发达的地铁网络和完善的公交系统是伦敦应对交通拥堵的重要方式。”Ruth表示,密如蛛网的伦敦地铁线路超过400公里,目前75%在中心区上班的人使用铁路网络。此外,伦敦还大力发展公交车专线,里程近300公里,并且采用低票价吸引公众通过乘坐。例如,伦敦18岁以下的少年都可以免费乘坐有轨电车和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