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以城市群为轴心的城镇化发展路线已明晰,城市群目标定位基本明确。预计到2030年,32个城市群将建设成熟。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郑贵斌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群建设不应简单地以地域划分,而应更“注重实效”,使城市群各城市真正融为一体。
专家建议,城市群建设可从三个层次推进:一是已基本建成的11个城市群,二是正在建设的14个城市群,三是7个潜在城市群。城市群发展目标是通过实施集群化式城市发展战略,到2030年形成多层次、开放性城市群体系。届时,32个城市群将建设成熟。在专家建议的分层中,山东半岛城市群位列第一层次,菏泽、聊城属冀鲁豫城市群,位列第三层次。
郑贵斌表示,城市群有比单个城市更大的分工收益和规模效益,因而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时也应注重大中城市、县域、乡镇多层次城镇化体系建设。
多层次城市群包括三方面:从城市规模看,形成城市群、大中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居民点协调发展的格局;从空间影响看,城市发展将自成体系,既有世界城市和国际化城市,也有国家级城市和区域城市;从城市功能看,将呈层级分化趋势,少数城市将成为全球经济控制和管理中心,成为世界顶级城市,同时存在以管理和服务、生产加工为主要功能的中低端城市。
山东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清津认为,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忽略可持续城镇化的推进。
郑贵斌还表示,城市群建设不应简单地以地域划分,而应更“注重实效”。以半岛城市群为例,该城市群连接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规模大、腹地广阔,无论从发展规律还是发展现实看,均可位列第一层次。但不可否认的是,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地相比,半岛城市群经济还不够发达,城镇化水平不高。
谈及原因,郑贵斌认为,半岛城市群由济南、青岛双核带动,中间地带较长,显得较为松散,不紧凑,这是半岛城市群的地理缺陷,未来应当提高紧凑度,“比如济南应该按特大城市规模建设,以提高其区域带动作用。”
另外,他认为,城市群内的各城市之间应加大产业协调力度,加深合作,避免同质竞争,同时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使城市群各城市真正融为一体。
郑贵斌表示,未来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我国城市与全球城市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将不断加深,我国城市体系将与全球城市体系相融合,形成内部开放与外部开放相结合的全面开放的城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