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不仅是简单的住所,也需要配置各方面资源,满足居住者的需求。连日来,市民踊跃参与本报互动,对贵阳未来城市建设、房地产规划提出了不少期望。老城区、新城区如何发展,明年贵阳的楼市如何规划,土地价格有何变动……专家和业内人士对市民较为关心的话题作出解答。
城市规划做“加减法”
本报近日征集到的心愿中,读者136xxxx3076表示,希望所在社区能够实现多功能服务。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城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资源。
贵阳市的老城区,人口密度大概在5万人/平方公里,已经超过国家标准。人口高度密集,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比如上学难、就医难、行车难等。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城人口密度低,空置率高。
贵阳市建筑设计院规划所副所长许欢说,目前的城市现状是,几乎所有功能都集中在老城区,导致城市发展很困难。“所以,应该开始对老城区进行疏导。”
他认为,在老城区可以利用修建轨道交通、地下人防工程的机会,针对拆迁区域采取“只拆不建”或“多拆少建”的形式,在拆迁地块建设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再把原建筑的功能引导到新区。“在此基础上,老城再修的建筑应该符合贵阳‘山水共融、城在林中’的城市形象,同时维护老城原有的历史风貌。”
另外,他建议在新城区加大建设公共设施。“比如贵阳市知名的‘学校’、‘医院’等,可以在新城区建设分校、分院,从而把老城区高质量的服务资源有序调动到新城区。”还有一些高密集人群聚集功能区,像办公、行政区域等,可以利用政策鼓励、引导到新城区。
“这些都是针对老城区的一些‘减法规划’。”许欢说,理想状态下,是能形成教育、工业等职能在不同区域进行重点发展,各区域各司其职的结果。
土地价格将起变化
“政府来拆迁当然好很多,干干净净出让土地,势必减少个中许多矛盾。”对政府全面推行“净地”出让,读者137xxxx4942表示看好。
明年1月1日,贵阳将实施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发展的政策,其中不少内容涉及土地、楼市布局调整等。本报此次心愿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普遍对此次调整都非常关注,尤其是关于“净地”出让、更新“地价”等内容。专家认为,这一系列举措将促进贵阳房地产健康发展。
贵州财经学院贵州省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夏刚认为,对房开商来讲,“净地”出让能降低拆迁费用、加快前期开发速度,虽然表面上看土地单价会高一些,但建房的综合效益是得到提高的。对政府来讲,则能有效防止土地闲置,减弱房开囤地。
在行将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中,“土地基准地价体系”也将得到更新。“贵阳各区建设范围、规划范围持续扩大,原有土地利用和未来规划也发生了调整,所以土地级别需要与上述因素协调并重新制订。”夏刚说,调整贵阳地价,好比一把调整城市产业布局的“杠杆”,一方面更好反映贵阳特色和地价水平,另一方面也实现房地产合理布局,通过不同土地价格促使贵阳房地产进入健康有序的“组团式”发展,让不同地块有不同特色和功能。
精致楼房将增加
参与话题讨论的读者中,有人希望房价能降,有人希望有更多楼盘可选择,还有人希望住房不再成为少数人炒房的工具,让真正需要的人实现住有所居。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受到关注更多的是贵阳房地产明年的走势。
对此,大川·白金城营销策划部销售总监李峰给出了他的回答。“明年10月前,贵阳市的房价仍然呈现平稳态势,不会出现明显的涨或降。目前贵阳市场上房源很充足,现有的存量房能很好地控制住房价,使其稳定在和目前相当的水平。”李峰说,明年房地产政策调整后,高密度的刚需房项目越来越少,注重改善性需求的优质房增多。
对于炒房的问题,他认为,在2008—2010年,在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的购房者确实很多,不过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以他所在的楼盘为例,投资者占比不到两成,大部分都是买房自住的刚需人群,这也是这些年贵阳房价能稳住的原因。
还有专家认为,楼市的经济带动作用不容忽视。2008年,能容纳几万人的世纪城进入金阳,人气很快旺起来,就业、第三产业也迅速带动起来,形成规模效益。“但城市建设的不同时期需要不同内容,以贵阳大型楼盘现状来讲,差不多与市场潜在需求达成平衡。”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今后贵阳楼市发展趋势将会往“精致楼盘”靠拢。
打开“走廊”通风
17日的征集活动中,有读者担心建房对环境和气候带来负面影响。网友“UP向上”认为贵阳的夏天没有以前凉快,“应该是高楼挡了风。”
根据市民反映,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城市的发展,贵阳这些年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城市最高建筑的高度也一再被刷新。
研究发现,城市中过多的高楼建筑,确实会阻挡着风的形成。早前,贵阳市已经提出要编制《贵阳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并在未来几年打通数条城市‘通风走廊’,保证守住蓝天。”这个“通风走廊”,形象点说,就像一条贯穿城市的大走道,风可以从中钻进蹿出。
贵阳市改善空气质量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杨钧评认为,建设“通风走廊”,最大的作用就是有效降低城市的污染物浓度。“出台一些措施为‘通风走廊’留出空间,从而打通城市‘任督二脉’。”
目前,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在建设或规划“通风走廊”,这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脱霾”的重要手段。(本报记者 潘姝 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