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在讨论城镇化时,人们在讨论什么?有时,跳出问题,甚至是跳出地域、跳出时间的局限,才得以看得清问题的全貌。
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城镇化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结束后第四天(12月17日),阿特金斯亚太区经济和咨询的董事John Barber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享了他的看法。过去25年时间里,他一直在研究城市经济学。
他认为,有9条关键信息可以描绘当前的中国。其中最首要的趋势是,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由此而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中国的服务业加快发展,一系列的自贸区和经济特区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投资。同时,中国正在重点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包括绿色节能产业、生物科技等新的产业。“我看到中国不仅是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John Barber说。
第二,中国正在大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最科学、最优的方式来使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第三,现在中国是告别了GDP至上论。“如果只用GDP一个指标衡量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全面的。这还可能导致对于地方政府政绩的评估出现问题,甚至导致环境的恶化。现在好消息是中国各级政府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在扭转经济发展的模式。”John Barber进一步阐述说。
第四,重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我相信中国政府已发现,需要给基础设施建设容量设定一定的上限,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浪费,重视环保和生产安全,这都是在未来看到的一些积极的趋势。”John Barber表示。
第五,中国更强调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在地方层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强调提高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同时平衡消费和环境保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六,需要理解市场的变化。
第七,整合利用资源。John Barber观察到,地方政府正在越来越多地开展区域内目前可用土地的分析,其教育水平、劳动力技能水平能否足够满足当地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所需要做的调整和转变。地方政府必须改革现有的地方融资平台,更多开展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分析影响当地市场需求变化的不同驱动因素等。
第八,避免产能过剩。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分析目前的供给状况。
最后一点就是“以人为本”。John Barber指出,必须要考虑消费者有哪些具体的需求,并对不同人群有所细分。比如,农民工将成为未来城镇地区服务业的支柱,但如何为农民工提供服务,为他们提供住房,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还要分析消费者的偏好,不同的消费者在居住、休闲、娱乐、文化等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差异化的偏好。”John Barber说。
这9条关键性的信息,只有一条提到了城镇化,但每一条都和中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进程息息相关。
“嘈杂”的民间解读
2013年,“城镇化”绝对是一个热词。毫不夸张地说,2013年全国范围内召开了数百场大大小小的论坛和研讨会来讨论“城镇化”,专家学者们从中央领导人的每一次讲话中寻找蛛丝马迹。
用否定句式来讨论城镇化,是最不容易出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