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合理: 构建协调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城镇化实际上是以经济发展为根本动力的一个持续过程,产业结构调整是城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把握产业调整规律。产业结构状况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标志,也是生态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就要以此为契机大力调整和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要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把环境作为发展和建设的基本要素,以“科技先导、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保护、循环发展”为宗旨,以生态重建为突破口,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基本途径,构造起运行高效、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使多个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能够通过系统的耦合和资源的多级利用,实现高效的产出和资源的持续利用。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全方位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在工业方面,积极发展集约节约文明工业体系,通过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农业方面,发展特色优势生态农业体系,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农牧产品品牌;在服务业方面,发展高效环保服务业体系,按照“注重特色、差异发展、强化功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服务产业发展,做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齐头、科学发展。
生态文化传承: 延续城镇历史文脉
创新是生态城镇的发展与建设之魂。但在创新过程中,一些城镇化发展过分强调“造城运动”,导致建设性破坏问题突出。生态城镇建设在融入现代创新元素的同时,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重点保护城镇历史文化。生态城镇化建设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城镇内部的水、土壤、大气、植被、森林、河流、湿地等各种自然要素、自然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都可以用来进行生态城镇建设,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要重点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镇,加强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妥善处理好新建城镇与传统村落形态和古村风貌保护之间的关系,促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达到完美结合。
着力培育城镇生态文化。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必须重视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将生态城镇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设集生态教育、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城镇。
生活环境优美: 打造人们的精神家园
生态城镇不仅仅是人们的栖身之所,更应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推广生态建筑模式。生态城镇建设要结合区域内独特的自然风貌、气候条件,建设符合区域特点的绿色环保建筑,并切实保证建筑质量。根据生态社区建设规划和标准,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广泛使用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装饰材料,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建材和设备,尽量运用可再生生态化绿色技术,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太阳能利用与节能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适度超前,加强社区绿化、美化、清化、静化的工作,创造亲近自然、舒适安宁的生态型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应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从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着眼,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人们的精神有寄托之所、留恋之地。
促进绿色消费行为。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相应的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内化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把人们的物质消费和精神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绿色的良好习惯,鼓励购买和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推广普及节水、节能产品和器具,低碳居家,低碳消费,低碳出行,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融入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实实在在地把生态城镇建设推向深入。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