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朝林透露,他刚刚完成了一份城市群规划方案,“它是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的一部分”。扩大城市群规模,是为了被纳入国家级城市群,湖北省希望,武汉城市圈以此争夺中国第四增长极的地位。
在2013年12月12日-13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为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定调。会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未来的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随后表示,2014年城镇化工作重点之一,是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同时,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
相比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任务,城市群建设更“看得见摸得着”,也意味着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投资机会。至目前为止,已有多个省市表示,希望将本地的城市纳入到国家的城市群规划当中。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12月25日表示,《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经过三年多的酝酿,近期有望公布。参与规划的专家表示,随着规划的出台,城市群的发展将有新的布局,并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城市群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增加投资和获得更多土地指标,更重要的是借此打破城市间的行政分割,使得中心城市得以发挥带动周边城镇发展,促进城市间分工,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作用。
布局雏形
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介绍,城市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城市会吸纳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当吸纳到一定程度会形成“边吸纳,边辐射”的状态,就进入第二个阶段——都市区,即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一定区域范围当中有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城市,分工协作。当各个都市区越来越大,开始互相交织,就会进入第三阶段——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发表著作《城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书中首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和理论。
1976年,戈特曼又根据城市群的识别标准及演进规律,界定出全球六大城市群,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和中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按照国际上的概念,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三个以上都市圈(区)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相对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然而中国的城市群实践并未遵循西方的脉络。曾参与过国家发改委和国土部城市群规划的中国人民大学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顾朝林说:“在中国,基本上有一群城市,它们之间有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就是城市群了。”中国的城市群历经上世纪80年代的发育萌芽、90年代快速成长和21世纪初期的持续发展三大阶段。
中科院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主任方创琳指出,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主要是国家及地方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就已开始编制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其中,“六五”计划中提出区域协作和经济区政策,要求对部分地区国土开发进行整治规划,此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得以编制。
“七五”计划提出了以省会城市和一批口岸与交通要道城市为中心,建立二级经济区网络和以地级市为中心建立三级经济区网络的要求。这首次为许多省区规划和建设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提供了政策依据,推动了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
“八五”计划提出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与协作,发展各具特色、分工合理的经济协作区;提出了沿海、沿边、沿江、沿主要铁路线开放开发的发展战略。以此催生出沿长江地区的成渝、武汉、长株潭、江淮等城市群的形成,沿边地区的南北钦防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等也开始萌芽。
“九五”计划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期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育。
“十五”计划首次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指明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方向。形成了“两带一区”,即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期间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加速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的形成。
至“十一五”规划时,中国首次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城市群在中国城乡区域发展中逐步取得了主导地位。
“十二五”规划则提出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这一布局也进入到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当中。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群布局已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