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来一次“菲特”这样的台风,宁波怎么才能少淹点或者不受淹?昨天,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治水”成了大会上提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政协委员在大会现场发言的有关治水的建议有:史哲明委员代表致公党宁波市委会作的《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高我市防灾减灾能力》发言;张勤勇委员代表农工党宁波市委会作的《关于加关我市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建议》发言;袁葵芳委员代表民革宁波市委会作的《强化内河综合整治,促进水清流畅人水和谐》发言等。
排水管只能应付“一年一遇”
建议:应急治理,确保居民家中不进水
“台风‘菲特’期间,城区严重内涝的主要原因,虽是降雨强度超过了排水的一般能力,但是也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史哲明分析了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化推进及极端天气多发,加重城市防洪排涝设施负担;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的建设,导致宁波城区不透水地面面积快速增长。
“目前,基本完成或在建平原骨干排涝工程仅5个,与规划相比实现度较低。同时,工程缺乏体系建设,多以单项工程为主,难以发挥工程体系整体排涝效应。部分江段干流防洪堤受两岸地块开发、沿线桥梁以及工程投资等因素限制,尚未实施整治实现防洪堤的完全封闭,导致洪水容易入侵平原地区。”
城市排涝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也是主要问题之一。他说:“调查发现,宁波城区排水管网设计标准相对偏低,大部分管道只达到一年一遇标准,仅满足国家规范的下限要求。”
他建议,在应急治理时,加快“菲特”台风中突现的内涝严重区域的规划、整治,应放在第一位,“市城区中的海曙新芝片区、江东的白鹤社区等区域在台风过后多天,积水仍迟迟无法排出,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出行。”史哲明建议有关部门通过细致摸排,找出原因,花大力气对排水管线进行清疏和升级改造,并通过增设强排泵站和蓄水池、建设洼地-渗渠等方式,解决区域局部内涝,确保今后汛期内道路不中断,家中不进水。
立交桥最低点比河道还低
建议:对立交桥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菲特”时,城区的立交桥等成了重灾区,积水多日不退,成了城区交通的“肠梗阻”。
史哲明分析道:“宁波市立交桥最低点,有些位置比附近河道还低,整条路上的积水都以立交桥下沉点为中心汇集。在特大暴雨灾害中,往往是交通拥堵、人员伤亡、车辆受损主要发生地。”
他建议,将立交桥洞作为防范城市积水的重点。对立交桥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周边排水管网设施,减小立交周围汇水面积和积水量;对立交泵站进行针对性的更新或维护改造,提升立交节点的强排能力。
洪水易通过缺口漫入平原
建议:加大防洪堤建设力度,发挥整体效应
张勤勇委员作大会发言时说,一方面三江干流防洪堤虽已基本建成,但部分堤段仍未形成防洪封闭,台风期间洪水易通过缺口漫入平原。另一方面,平原排涝能力不足,骨干排涝体系不完善。当外江洪水位较高时,平原无大型强排措施,造成内河水位持续处于高水位以上,甚至超过河岸漫入道路;而城区部分老小区处于低洼地,江河涝水通过排水管网倒灌入小区形成内涝。且近几年城区内河整治多以河岸整治为主,未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拓宽,因此河道输水能力有限,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下降。
他建议:“进一步加快推进在建奉化江、姚江及重要支流防洪堤建设力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建设范围,实现干流全线防洪封闭,减轻两岸平原排涝压力;完善平原骨干排涝工程,建成“河道、碶闸、泵站”相匹配的排水体系,发挥整体效益,同时新增流域强排及上游配套河道工程,提高工程排水效率,减少平原高水位持续时间;开展专题研究,针对流域防洪排涝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论证,提出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