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城市规划 >>
 
三个“约1亿人”是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

时间:2014-01-0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除就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舌尖安全”外,更提出了涉及三个“约1亿人”的重大课题。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此前的中央城镇化会议也提到了三个“约1亿人”问题,它既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有重要关联,更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是个大战略。

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问题

我国数亿人生产方式已经非农化,生活方式已逐渐城镇化,但身份依然是农民,长期处在非农非城、半农半城的状态,游离于乡村和城镇之间。社会公正、公平等问题面临严峻考验。

城镇化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发展过程,还是城市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向农村普及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了解决的出路。城镇的大门给农民打开了,每年由早期的数十万、数百万到近些年来一千多万农民到城镇来,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城市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城镇化需要建设更多发达繁荣的城市,农民工的奋斗也使城市发展充满了活力。但过去的城镇化由于对人的重视不够,不少城镇更多是把农民工当成劳动力来看待,没有把他们当成城镇里的平等一员。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70%,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48%,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出现分离,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发展越来越大,进城人员越来越多,但真正享受城镇发展成果的人却增加不多。从常住人口看,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6%,但从户籍人口看,城镇化率只有35%,已经进入城镇的2亿多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并没有享受到城镇居民应有的待遇。数亿人生产方式已经非农化,生活方式已逐渐城镇化,但身份依然是农民,长期处在非农非城、半农半城的状态,游离于乡村和城镇之间。社会公正、公平等问题面临严峻考验。

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造城运动”,不能见物不见人。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发展见物不见人的弊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让农民进城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的过程。从重点角度考虑,从优先序角度考虑,都应当是解决农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那么,如何解决呢?首先,降低城镇准入门槛,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进城是个历史大趋势,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户籍制度在建制镇和小城市要全面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则有序放开,大城市落户条件要合理确定,特大城市人口规模须严格控制,帮助有意愿的进城务工人员尽快融入城镇成为市民,真正解决1亿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和待遇问题,使他们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在城镇长期稳定下来。解决1亿人落户,只占届时农民工总量的1/3。但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不会停下来,还需要前进,继续解决已有的存量和增量。我们要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为留在农村的农民致富创造条件,同时用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反哺农村,改善农民生活。

其次,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和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变市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有很大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这方面涉及不小的财政支出。目前内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包括政府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各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新扩建等方面所需增加的财政支出。

那么,市民化成本由谁分担?如何分担?一是中央转移支付要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二是流入地城市要切实负责,需要出资分摊成本。三是农民工服务的企业要贡献力量,承担更大责任。四是农业转移人口自身也需要适当分担成本。公共服务政府支出大头,社保支出主要由企业和个人分担。多方面共同承担,在较长时间逐年分摊。从我们到地方调研的情况看,在这个问题上,更加需要中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总体要求。各地也要从大局出发,把这个工作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开好头、起好步。要针对城市公共服务产品的类别,应采取差异化的转移支付与财政分担体系,以“谁受益,谁承担”来明确主体责任,让“钱跟人走”,形成成本分担的合理机制。

完成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过去我们在推进住房市场化、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比较重视住房的经济功能,崇尚市场力量的作用,不太重视住房的社会功能,忽视政府保障的作用,使住房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和议论。

国际经验表明,能不能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深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事关城镇化的成败。圆“住房梦”,实现安居乐业,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重点要解决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问题。过去我们在推进住房市场化、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比较重视住房的经济功能,崇尚市场力量的作用,不太重视住房的社会功能,忽视政府保障的作用,使住房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和议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过程中,住房供求关系紧张局面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城镇住房体系还不够健全,住房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窄,必须探索完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以市场供应为主的住房政策框架。

 
上一页 页码:[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三个“约1亿人”是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 的资料
· 山东将建"一张图"信息平台 卫星实时监测城市规划 [2016-06-16]
· 打破“村村点火” 推动城市规划高度集约 [2016-06-16]
· 李群:高标准、精细化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2016-06-13]
· 2015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6-05-31]
· 徐振强:智慧城市生命力在于与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协同创新 [2016-05-30]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