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好坏是衡量一座城市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座宜居城市要有四个“可”:可居住性,可就业性,可休闲性,可出行性,其中,可出行性就与交通有关,可见,交通好坏是衡量一座城市质量的重要因素。就交通来说,对一座城市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环境影响,汽车尾气排放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城市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与交通有关;二是拥堵影响,交通拥堵给出行者带来不便,降低了预期效用,增加了社会成本,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堵车,已成为都市人的心病。而随着城市发展,交通对城市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交通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
治理交通问题没有一个包治的方子,还是唯物主义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解决。交通拥堵究竟如何解决,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禁私家车?用经济杠杆制约私家车使用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目前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严重滞后,虽然国家在大力发展公交优先战略,但是公交出行占整个出行的比率不足 10%。政府的职能并不是去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方式,而是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的基础服务。政府应该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角度出发,利用经济杠杆对私家车进行必要限制。此举既利于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节约能源,又能缓解交通拥堵压力,节省人们出行时间,释放更多城市空间,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越靠近市中心,马路越窄,停车场越少。小汽车进不去,然后把公共交通线路引进,交通拥堵状况就会缓解。不是说禁止小汽车的使用,要合理使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采取不同的政策,尽量做到市中心不开车,用市场机制来制约小汽车在市中心的使用率。
就交通论交通?让交通引导城市功能发展
交通与城市发展必须结合起来。我们的情况是就交通论交通,要么是城市引导交通,要么只是把地铁建过去,但附近一直很荒凉,没有带动附近城区发展。包括现在全国各地的高铁都是孤立分布,没有让交通引导城市功能发展。交通规划与城市空间之间既可以有恶性的反馈和循环,也可以有良性的反馈和循环。目前,比较常见的城市交通规划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交通适合城市(所谓 DOT),在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区,结合人口密度情况,进行公共交通布点;另一种是城市适合公交( TOD),虽然某个区域还没有发展起来,但通过引入公共交通使其发展成为多功能的城区,围绕地铁站建城市,欧洲也好,日本也好,基本上一个地铁出来就是一个城市。
交通是必须的吗?实现职住的相对平衡,减少交通“潮汐”现象
不管是选择开车也好,还是坐公交车也好,需要考虑一个更深的问题就是,这个交通是必须的吗?是否可以省掉?实际上,有些交通是人为制造的。
当初,上海市中心搞建设时,很多的市民搬到莘庄,从市中心到莘庄必须有个交通过程。政府在规划莘庄小区时,把所有配套设施都已经建好,一般的生活需求不需要到上海市中心。所谓交通拥堵,它其实是当初城市的定位,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建设,以及管理模式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弊端集约爆发出来让现在的人买单。
我们通常说交通分担率是多少,有一个前提是,在这个地区,就地能够解决工作、生活人口的百分比是多少。比如说,某个地区有 1百万人口,其中50万人口都能就地解决,那只需要考虑剩下 50万人的出行问题就可以了,交通压力就会小很多。通过强化城市规划,引导多中心、片区式、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实现职住的相对平衡,这样可大大减少由职住分离带来的跨组团式交通“潮汐”现象,继而减少拥堵的出现。
【微博话题1】
诸大建:在杭州参加城市学会议,有记者采访城市交通问题,说看问题有三种境界:浅层次是控制私人交通数量,如牌照拍卖与限号出行;中层次是用公共交通替代私人交通,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深层次是强调城市的功能混合,如建设空间紧凑、产城融合的城市组团。就减少交通拥堵而言,认为三者效果有 1:2 :10的关系。
精彩评论:
知行合一张国华:夸张些,为了得到解释的正确性,牺牲掉科学的准确性,比例可形容为 1:10:100,如同雾霾中我们在寻找原因,汽车污染与排放:能源结构和环保治理:产业结构与阶段比例也大致应该为 1: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