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2013年中国经济收官成绩揭晓。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GDP为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速与上年持平。简政放权、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改善小微企业生存环境……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国已经走上了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道路,也显示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正从此前的高速增长换挡进入了中高速增长。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把传统经济增长函数关系转变为新型经济增长函数关系,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强化创新驱动战略,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在高起点上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打造中国的“经济升级版”,关键是真正转变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内生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培育和生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基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载体——城市的空间创新平台上,从而有效集聚高端发展要素和资源。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彻底破除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性障碍,也必将为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功能升级带来新机遇,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转型带来新的战略突破。在全球经济运行和城市发展的视野中,现阶段的中国城市能级地位,与主要产业和经济的地位基本一致,都因存在有规模无效率、有数量无质量等发展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的问题,难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通过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可以保障中国城市经济朝绿色、循环、低碳的方向演进,内外并举获取增长的动力,实现稳增长下的城市产业转型与功能升级。同样,城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的创新资源集聚效应以及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则为已有的产业升级和新兴主导产业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系统的政策保障。
基于上述认识,可见通过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来加速、高质量地推进中国城市的转型,实际上是在演绎追求质量型、集约化的产业与城市联动转型的“中国路径”。在世界城市转型的多样化的成功模式中,没有一种不是在产业衰退或大的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来实施的,城市的转型是有巨大的经济代价的,只有培育出新的主导产业和产业体系,才可能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而重获新生。应该说,经济衰退后、大危机之后的城市转型,都是属于被动式的转型,而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依然保持较高的速度,即使在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弱增长周期后,我国经济依然保持稳定的增长,在这样的形势下来打造的“经济升级版”、推进城市转型,无疑是主动式的转型发展之路。
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在当前的中国正在演绎着全新的内容,而通过打造中国的“经济升级版”,构建具有内生动力和外在协同的新产业体系,来加快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提升城市的创新、服务功能,探索中国城市主动转型的发展之路,既能提高转型升级的速度和效率,也能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示范和引领。把握好这一新的战略机遇,必须将产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纳入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通过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经济所形成的城市创新体系,来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服务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