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好坏是衡量一座城市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座宜居城市要有四个“可”:可居住性,可就业性,可休闲性,可出行性,其中,可出行性就与交通有关,可见,交通好坏是衡量一座城市质量的重要因素。就交通来说,对一座城市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环境影响,汽车尾气排放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城市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与交通有关;二是拥堵影响,交通拥堵给出行者带来不便,降低了预期效用,增加了社会成本,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堵车,已成为都市人的心病。而随着城市发展,交通对城市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交通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
治理交通问题没有一个包治的方子,还是唯物主义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解决。交通拥堵究竟如何解决,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禁私家车?用经济杠杆制约私家车使用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目前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严重滞后,虽然国家在大力发展公交优先战略,但是公交出行占整个出行的比率不足 10%。政府的职能并不是去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方式,而是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的基础服务。政府应该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角度出发,利用经济杠杆对私家车进行必要限制。此举既利于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节约能源,又能缓解交通拥堵压力,节省人们出行时间,释放更多城市空间,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越靠近市中心,马路越窄,停车场越少。小汽车进不去,然后把公共交通线路引进,交通拥堵状况就会缓解。不是说禁止小汽车的使用,要合理使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采取不同的政策,尽量做到市中心不开车,用市场机制来制约小汽车在市中心的使用率。
就交通论交通?让交通引导城市功能发展
交通与城市发展必须结合起来。我们的情况是就交通论交通,要么是城市引导交通,要么只是把地铁建过去,但附近一直很荒凉,没有带动附近城区发展。包括现在全国各地的高铁都是孤立分布,没有让交通引导城市功能发展。交通规划与城市空间之间既可以有恶性的反馈和循环,也可以有良性的反馈和循环。目前,比较常见的城市交通规划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交通适合城市(所谓 DOT),在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区,结合人口密度情况,进行公共交通布点;另一种是城市适合公交( TOD),虽然某个区域还没有发展起来,但通过引入公共交通使其发展成为多功能的城区,围绕地铁站建城市,欧洲也好,日本也好,基本上一个地铁出来就是一个城市。
交通是必须的吗?实现职住的相对平衡,减少交通“潮汐”现象
不管是选择开车也好,还是坐公交车也好,需要考虑一个更深的问题就是,这个交通是必须的吗?是否可以省掉?实际上,有些交通是人为制造的。
当初,上海市中心搞建设时,很多的市民搬到莘庄,从市中心到莘庄必须有个交通过程。政府在规划莘庄小区时,把所有配套设施都已经建好,一般的生活需求不需要到上海市中心。所谓交通拥堵,它其实是当初城市的定位,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建设,以及管理模式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弊端集约爆发出来让现在的人买单。
我们通常说交通分担率是多少,有一个前提是,在这个地区,就地能够解决工作、生活人口的百分比是多少。比如说,某个地区有 1百万人口,其中50万人口都能就地解决,那只需要考虑剩下 50万人的出行问题就可以了,交通压力就会小很多。通过强化城市规划,引导多中心、片区式、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实现职住的相对平衡,这样可大大减少由职住分离带来的跨组团式交通“潮汐”现象,继而减少拥堵的出现。
【微博话题1】
诸大建:在杭州参加城市学会议,有记者采访城市交通问题,说看问题有三种境界:浅层次是控制私人交通数量,如牌照拍卖与限号出行;中层次是用公共交通替代私人交通,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深层次是强调城市的功能混合,如建设空间紧凑、产城融合的城市组团。就减少交通拥堵而言,认为三者效果有 1:2 :10的关系。
精彩评论:
知行合一张国华:夸张些,为了得到解释的正确性,牺牲掉科学的准确性,比例可形容为 1:10:100,如同雾霾中我们在寻找原因,汽车污染与排放:能源结构和环保治理:产业结构与阶段比例也大致应该为 1:10:100。
细末子:优化功能混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需要量。
刘天宝0226 :再加上一个城市整体的职能定位及资源集中度和发展潜力,城市间合理分工。
徐康明3E :限购和限行是交通需求管理中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是各种合理和必要政策及举措缺位和或执行不到位造成重大交通问题后的治理交通的最有效短期手段。就像炎症引发高烧后,先采用退烧药,先退烧同时再治理炎症。发展公交是治理炎症手段之一,用地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是体育锻炼和营养滋补是强身健体的举措。
孙华灿被抢注了:扁鹊大哥最高明,但也最不受待见。能长期为城市交通做实事,规划师得道是第一,第二得是一名舌灿莲花的说客,更重要的第三点是要能遇到能听谏纳言的明君。
任利剑:虽然认为产城融合、功能混合可能具有减少交通出行的作用,但这种混合必须是城市群层面内各级城市的混合;城市建成区内的功能混合不仅无助于减少出行,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还可能带来更多随机、分散的出行,这会更助长个体出行的机动化,而不利于公共交通的组织。
弹指一挥间之2012:如何打压一个明星呢,一个方法是放出负面新闻,让粉丝不再追捧,但有时适得其反,更好的方式是捧红新星,分化粉丝,在交通领域,轨道交通是一新星,准点,平稳,还有一个是定制公交,有座位有尊严,目前在培育期。发展新城也是分流。
危言规划:杭州交通不是城市规划问题,而是预先缺乏以战略眼光和格局进行贯彻执行的问题。抓不住机遇,看不出根本,做不了决择,这是最要命的。
弹指一挥间之2012:小汽车这个明星,已经是公认的名牌,要抹黑基本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抬高门槛来限制追捧,限购和限行都是增加成本的方式,好比要看演唱会,门票涨了,亲临现场的就少了。城市拥堵是中央集权制的产物,诸侯割据的城市没这个问题。鬼城太少了。升级油品质量,既可以清洁空气,又可以提高燃油成本。
小狐围脖南京:这三招却有高下之分,但也并非绝对。抗生素、中医药、营养餐、健身术、养生法,不同人,不同状况,有不同功效。眼下中国的交通问题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治车为应急,公交为治本,土地为清源。不知诸老师赞同否?
雁儿在林梢nanjing :不太同意这个观点。第三点提了很多年了,概念上来说的确很理想,但也许我不太了解,国内外有哪个城市接近了这个状态?
洹林海:市场,政府,公众等众多因素,促成了规划的形成和实施。好的决策机制形成好的规划,好的规划通过好的实施路径实现!现在的城市交通状况肯定不是当初所设想!到底什么环节出了错?必然还是偶然?已被证明错的东西在重复上演?好的想法却很难被实施?
【微博话题2】
【诸大建:( 公交优先冷思考 1)我在杭州第二届城市学高层论坛上的大会发言,提出公交优先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治本方案。基本观点是 1990 年开始的汽车城市政策,导致了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 2004 年开始的公交优先战略,导致了通勤时间越来越长;现在需要转向减少交通出行优先战略,从城市的功能混合上解决问题。】
精彩评论:
危言规划:逆向思维是好的,功能复合也是对的。但是减少出行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大城市。公交优先不是仅仅指导公共汽车优先,而是大公共交通优先,包括地铁等。杭州交通搞得这么差,最主要是没有远见的战略思维和果敢行动的魄力。另外,所谓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才是真的,也即单位节能比总体节能更重要。
飞呀飞163 :“公交优先战略导致了通勤时间越来越长”,不知诸老师是通过怎样的推演过程形成的结论。
yijian11:为何说公交优先导致通勤时间变长呢?
诸大建:( 公交优先冷思考 2)回复@yijian11 :城市发展有下列因果关系:城市功能的分离性发展—公交线路延长特别是向郊区延伸—职住分离倾向增加—上班通勤时间延长 (最近几年来北京、上海等地的平均通勤时间一直在延长 )。因此,最好的交通战略是通过功能混合减少城市不必要的出行,而不是创造不必要的出行然后用公交去满足。
王缉宪:回复@飞呀飞 163:我也以为诸教授的提法值得商榷。首先是郊区化居住与私人汽车无限制增长的互动,导致通勤时间增长;之后政府才明白要用公交优先来补救。
yijian11:回复 @诸大建:同意王老师的观点,而且诸老师的因果分析链里也并未见到公交优先,公交线路延长算不上是公交优先。
yijian11:回复 @诸大建:补充一点,诸老师说的城市发展功能分离确实是最根本的原因。
飞呀飞163 :回复@王缉宪:非常同意王老师。根据诸老师的阐释,还是强调城市用地分离导致了通勤时间的增加。居民尤其是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导入城市外围区域,似是中国大城市的普遍现象,为这些地区配套公交设施已成必须,就直接造成公交出行时间的增长。
呼啸而过了:无论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是国务院确定公交优先发展的八大重点任务,都没有提出要实现城市功能紧凑型发展这一根本解决途径。功能不紧凑,公交优先也无法根本解决拥堵问题,忽视功能紧凑而继续实施功能分离,只会使得通勤时间越来越长。程世东的微博:但是发展公共交通是交通行业内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城市的混合开发、汽车产业政策是整个城市或国家需要考虑的事情。
尹稚:交通问题的根本是土地利用模式的错误,这一点国际上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有共识,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创造短出行城市是目前国际上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首要原则,土地的混合利用、服务中心的扁平化和多元化都是减少长出行需要的重要手段,对大城市和大城市地区而言,应弱化传统功能分区概念,强化城市组团。
【微博话题3】
诸大建:讨论城市科学、城市规划、城市学之间的区别,又回到了 1980年代咀嚼过的钱学森模式,犹如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系统学的关系:城市科学是城市研究的一群科学,具有多学科的意义;城市规划是城市科学中的一个部分,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城市学是城市科学的上层建筑,应该提炼出对城市研究的一般看法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