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一个规划,各自规划方案内容相差也不大,外资规划咨询机构报价动辄三五百万元,国内规划机构报价只有百八十万元,价格悬殊如此之大,一般人可能想当然认为地方政府会选择后者。
然而,在现实中,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却经常选择价格高昂的外资规划机构。“洋规划”靠什么赢得地方政府的芳心?中外规划机构做出来的规划有何不同?洋规划吃香的原因是什么?而盲目迷信国外规划机构又将产生哪些后果?就上述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约请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规划怪相:报价悬殊国外机构反频频中标
《中国经营报》:“国家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即将于全国两会前后颁布,中国各城市都将迎来一轮新的规划热潮。目前国内规划业处于什么样的现状?又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目前这个市场大概有多大,国外机构占比有多大?
杨保军:目前中国规划业存在着规划与现实脱节、不注重规划的延续性,以及热衷于请国外规划公司做规划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认识上的误区,一味地认为国外的规划公司就比国内的规划公司做得好,还有就是地方政府和领导政绩观的问题,喜欢能够带来刺激感、视觉冲击力的规划。
中国规划市场的热潮让许多国外规划机构蜂拥而至,目前国外规划机构在中国有数百家,其中有不少是在业务做起来之后,没有那么多的人手,而聘请中国雇员做的规划。
肖金成:我国有上万家园区,每年很多园区都在找国外的机构在进行规划,目前现在做一个园区的规划资金需要300万~500万元左右。因此,仅仅做产业园区规划这块,每年的市场份额就非常大。由于市场很大,我国本身做产业规划的资质机构又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境外机构就乘虚而入,获得了机会。
但每年规划的市场到底有多少是被国外机构分羹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一般情况下,国外比国内做规划要贵得多,一般来说价格上要高1~3倍,甚至高出3~5倍。
《中国经营报》:价格相差这么大吗?
肖金成:曾经我参加国内一个城市规划的竞标,麦肯锡报价600万元,罗兰贝格报价350万元,而国内两家规划设计机构,一家报价为100万元,一家报价仅为50万元。但从方案内容来看,差异并不是很大,因此国内机构的设计方案从性价比上来说更为划算,但最后实际上中标的却是境外机构。招标单位私下就透露,他们并不希望请国内机构来做,而是希望请境外机构做。其目的就是希望境外机构在进行规划设计的后期,对该园区进行招商引资。
杨保军:从收费价格上来看,如果国外规划公司参与竞标,那么收费价格也与中国公司处于同一水平公平竞争,而如果是地方政府慕名上门求做规划,那收费价格高于国内规划公司数倍是很正常的事情。
李伟:从价格上来说,由于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相继进入国内市场,而国内的规划设计机构也在逐步成长,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国内设计规划机构也在聘请一些有在国外机构工作经验的人,甚至让本土的设计规划单位到境外机构学习先进的管理、设计经验,逐步提高自身的运作效率和设计规划水平,再加上境外的规划设计机构有时也要依靠国内的设计规划单位的各类资源以及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条件的熟知程度,使设计更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因此境外的设计规划单位价格与国内的设计规划单位价格正在逐步拉平,价格差距正在缩小。
认识误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
《中国经营报》:价格相差如此之大,地方政府还如此热衷请国外公司?中外规划咨询机构的差别在哪里?国内为什么热衷于聘请国外的规划公司做规划?
肖金成: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境外的规划设计公司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新颖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技术运用、以及良好的团队写作和专业分工都是国内规划设计单位相对欠缺的。比如国外的麦肯锡等都是牌子很大,也很具有优势。
第一、从团队上来说,他们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中很多都是海归,其中海归有些做过专业训练,有些也没有,一般一个团队都是5~10个人,这个团队只要接手了一个项目,他这一段时间都会全神贯注在这个项目上,对这个项目的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经过很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他们的方法很先进,确实是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手法。他做出来的很多都是框图,多采取PPT、动画等新方式,这样做出来之后给人感觉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国内一些规划研究机构所缺乏的。
杨保军:一些地方政府看到国外的规划公司,想当然地认为国外的规划比较发达,从初衷来看还是好的。但是规划和我们一般认识上的工业生产、科学技术上的发达不是一回事。
从自然科学看是没有国别、没有限制的,国外的自然科学在很多领域确实先进,但是规划则是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和文化因素息息相关的,跟当地的环境、管理制度、文化条件和人居习惯都有关系。盲目把规划等同于自然科学,把规划当作一种技术,或者是理解成一种技能,这样就认为有些发达国家的规划牛,是不适合的。
我们谈起国外规划水平的先进和落后,很多人作为我们跟国外的差距,但其实它更多的是一种差别。我们的自然科学跟国外相比是有差距,但是规划上差别就不一样了。既有国情的差别、制度的差别、文化的差别,也有发展阶段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