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突出了城市定位和规划的重要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既由城市病问题倒逼而来,更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不仅针对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对其他城市同样适用。
●城市的定位和规划决定了资源投入、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也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走向,决定了城市能否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一旦定位和规划出现失误,就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多个环节出现问题,并陷入难解的困境。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国,有很多城市脱离实际进行定位和规划,盲目学习北上广。甚至有一些人口并不多、发展时间并不长的小城市,也开始患上了城市病。
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城镇化成为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话题。对于如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代表和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去年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北京考察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强调城市战略定位和规划问题。他指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突出了城市定位和规划的重要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既由城市病问题倒逼而来,更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不仅针对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对其他城市同样适用。
每一座城市,都是由一个坐标、一张图纸发展起来的。定位就是城市的坐标,规划就是城市发展的路线图。如果定位出现偏差,如果规划不够科学,城市就不会健康,城市病就会随之产生。
人口过多、大气污染、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全球很多城市的顽疾。我国一些城市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市病。为了治疗城市病,各级政府尝试了多种招数,却似乎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比如,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北京市建设了回龙观、天通苑这样的新城,人们早上涌到老城,晚上又涌回新城,老城压力有增无减,新城却成了睡城。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类新城是失败的。再比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北京等大城市限行、限号、铺路、建地铁,各种方法都尝试了,但交通拥堵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其实,真正失败的不是新城,不是一系列治堵措施,而是城市发展的定位和规划。城市的定位和规划决定了资源投入、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也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走向,决定了城市能否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一旦定位和规划出现失误,就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多个环节出现问题,并陷入难解的困境。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也走过弯路。英国曾在伦敦附近修建第一代新城,但只具有居住的功能,对缓解伦敦的压力无济于事。美国曾致力于打造车轮上的城市,大力发展城市高速公路,忽视了公共交通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前车之鉴,并没有成为后事之师。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国,还有很多城市脱离实际进行定位和规划,盲目学习北上广。有的城市本来缺水,却要打造水城;有的城市本来外国人并不多,却要打造国际化城市;更多的城市根本没有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忙着盖高楼、建环路、造新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甚至有一些人口并不多、发展时间并不长的小城市,也开始患上了城市病。
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定位和规划的重要性。定位越科学、规划越合理,城市发展就越健康。定位有偏差、规划有失误,城市病就会越来越严重。
还以北京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首都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北京不提经济中心定位,就是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北京高校云集,人才众多,科技创新中心这样的定位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
发达国家也在不断调整城市规划的思路。伦敦附近建设的第一代新城虽然没有成功,但规划学家们打造了第二代、第三代新城,实现了就业和居住的平衡,分散了大城市的人口、交通和环境压力。美国多个城市也在修建公共交通体系,以保护大气环境。
定位和规划不可一蹴而就。我国幅员辽阔,城市禀赋不同,定位和规划也应该有所不同。总体来说,要把握好两条原则。
一是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城市要根据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自身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定位和规划。同时,可参考“反规划”理论,针对现有城市面临的问题和瓶颈,提出更切实可行的规划思路。
二是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主题,无论什么样的城市,都应该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点,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加以明确。实践中,很多城市规划提出过这一目标,但没有得到落实。今后,要注重提高城市规划的执行力。